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古典主义音乐
    〔材料〕“古典”一词,原来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指古罗马社会的最高阶层,后来转义指人类的最高业绩,即那些具有普遍而永恒价值的东西。在音乐史上,通常把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乐派作曲家的作品称为古典音乐,或古典主义音乐。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从风格上讲,他们的音乐体现出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化所要求的均匀、明晰、单纯、整齐的特点,强调客观性与传统。这种特点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前期作品表现得十分典型,是名副其实的古典风格,第二,近现代音乐的风格和技法是在他们手中并得到高速发展的,他们提供了为后世学习研究的典范,在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因而有了“经典”这一层次的意义。
    ──刘雪枫《西方音乐史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96页
    【解读】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注释】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roco”,其英语、法语拼写同为“baroque”,最初其特指形状怪异的珍珠。在中世纪拉丁文中,其含义为“荒谬的思想”。始用于对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作品风格的表述,后泛指17世纪至18世纪德国和奥地利盛行的,华丽而辉煌、融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巴罗克一词在18世纪引入音乐评论,借用来描述这一时期与之相比拟的欧洲音乐文化风格,含退化和堕落的贬义。19世纪后被艺术史学家以一种艺术潮流予以肯定,一般指1600~1750年由巴赫和亨德尔发展起来的音乐,即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
    2.交响乐之父──海顿
    〔材料〕海顿(Joseph Haydn 1730—1809),出身于社会底层的贫苦车轮匠家庭,自幼熟悉奥地利多民族的民间音乐。青少年时期,他生活艰难,但刻苦自学、辗转奋斗。1761年,他获得贵族埃斯特哈齐宫廷乐师的职务,工作极其繁重,地位却很低下。尽管如此,他还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各种形式的室内乐和乐队合奏曲。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是应主人的需要而创作,难免有追求浮华和装饰性风格的倾向,但大量的创作实践,使海顿摸索并娴熟驾驭了交响曲形式的结构手法。80年代,海顿与莫扎特的亲密交往,使他思想和艺术上都受到莫扎特交响曲创作的影响。90年代初,他离开宫廷,开始了自由的创作生涯。海顿的重要作品大多产生于80年代以后。
    ──蔡觉民《中外音乐鉴赏》,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解读】海顿在音乐史上,常有“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称誉,其实这一体裁的首创者并不是他。海顿的功绩在于他把先辈的创造规范化和完善化,并通过他的作品,创造了一套能经久不变的传统。他是第一位全心全意创作交响曲的作曲家。据现有的资料看,他一生共写了一百零四首交响曲,同时代的作曲家除了迪特斯多夫之外,大概没有比他写得更多的了。
    海顿全部交响曲的创作过程,差不多就是交响曲这一体裁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他以个人的能力为交响曲确立了在一百年中让人遵循的规则,使得这一体裁成为以后最重要的器乐创作形式。他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指明了道路,也使勃拉姆斯在贝多芬之后,找到了突围的出口。对于勃拉姆斯来说,海顿像贝多芬一样神圣,所以他说:“海顿之后,写交响曲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注释】器乐是交响乐队的音乐,它最丰富、最完善、最多彩。交响乐队中有各种主要乐器:弦乐器、管乐器(木管和铜管)和打击乐器。这样或那样的乐器,时而单独演奏,时而汇集成最奇妙的组合。
    为交响乐队所用的有各种形式的古典音乐,如交响曲、序曲、交响诗、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其中最高级、最丰富、最有容量的形式就是交响曲,它多次引起天才作曲家的兴趣。交响曲是多乐章的套曲作品(通常四个乐章,偶尔也有三个乐章的),它表现对于人生、人痛苦欢乐和追求奋发所进行的复杂的艺术思考。
    3.音乐神童──莫扎特
    〔材料〕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生于萨尔茨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由于其父亲的精心培养,莫扎特很小就获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并且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后因向往自由生活,不甘忍受主教大人的凌辱,毅然抛弃屈为奴仆的安定生活和职业,于1781年愤然辞职,来到维也纳,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自此时至他去世的10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他在音乐里开始体现悲伤、愤慨,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他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这位被音乐史书高度赞誉的稀世之才,1791年因贫穷和疾病英年早逝,被悄然安葬在维也纳的贫民公墓里,后人甚至找不到他的遗体。
    ──蔡觉民《中外音乐鉴赏》,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