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莫扎特敏锐地注意着他那时代人类的问题。恩斯特•莱尔特在他的《剧院中的莫扎特》一书中,对莫扎特与戏剧的关系作了颇有价值的洞察。理查德•施特劳斯曾说过:“他们谴责我总是寻求耸人听闻的剧情。请看一下莫扎特吧!他总是选择适合他那时代的主题:《费加罗婚礼》中的正在兴起的第三阶级;《唐璜》中的放荡人物;《魔笛》中所体现的宽容和共济会的思想!”事实是莫扎特的杰作与希腊神话无关,倒是与他那时代的感情休戚相关的,这位不愿再为萨尔茨堡大主教服役的人(即莫扎特),对他那时的政治和艺术问题是有贴切的理解的。 【注释】《费加罗的婚礼》是达•庞特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的,它遵循的仍是18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传统,讽刺贵族和平民的弱点:虚荣的太太、吝啬的老人、手脚笨拙头脑机灵的仆人、尔虞我诈的丈夫和妻子、迂腐的律师和公证人、蹩脚医生和神气活现的军官。莫扎特的创造性在于大胆废弃了流行的偏重表面夸张的手法而富于更深的抒情性,虽然名为喜歌剧,但滑稽的场面在剧中只占据次要的地位。他使每一个角色的音乐都有着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面貌。 4.波兰作曲家肖邦和他的音乐 〔材料〕弗里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波兰华沙附近的泽拉佐瓦•沃拉,1849年10月17日死于巴黎。肖邦(Frederic Chopin)的父亲是波兰的一位法裔教师,他的波兰母亲很有文化教养,肖邦很早就显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1817年他师从当时著名的教师维芩克•韦恩(1756—1842),在第二年,8岁的肖邦就演奏了波西米亚作曲家埃达伯特•盖罗维茨(1763—1850)创作的技巧艰深的钢琴协奏曲。10岁时他在中学,但已创作了几部作品,15岁他出版了第一首回旋曲,1826-1829年他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这阶段,他创作了《克拉科维克》回旋曲。1829年他在维也纳、1830年在华沙演奏了自己创作的F小调钢琴协奏曲。后来他又演奏了他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 20岁时他离开波兰,去布拉格、德雷斯顿和维也纳开音乐会;当他得知俄国人攻陷华沙(1830)的消息,他拒绝了再回国去演奏。此后他再未回波兰,但他的音乐中充满对家乡的爱,他把波兰的玛祖卡、波兰舞曲以及其他波兰舞曲和歌曲介绍到了西欧。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解读】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在他的成熟作品中,没有一首是按照传统的形式或手法写作的。他的特点是随想式的、任意的,即便是最细微的地方也都显示出自己的特性和迷人之处。在他身上很少看到模仿或受到什么人影响的痕迹,可他却有很多的模仿者。而实际上,他的音乐所具有的个人特色是根本无法模仿的。对祖国波兰的眷恋和思念,对它前途的担忧,使他在音乐中高度地提纯和美化了乡土的一切,这是一个游子不尽的思乡梦。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 5.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李斯特 〔材料〕弗朗兹•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丁,1886年7月31日死于德国拜罗伊特。李斯特(Franz Liszt)的父亲是埃斯特哈奇公爵领地的管事,他跟父亲学习钢琴直到9岁,他令人吃惊的天才促使几位贵族资助他去维也纳向卡尔•车尔尼学习。他的演奏受到了舒伯特、贝多芬的高度赞扬。12岁时他父亲送他到巴黎,但因为音乐学院院长凯鲁比尼(1760—1842)不喜欢外国人和神童,所以他未进入音乐学院。他停止学习钢琴,开始学习作曲。 由于在此开了许多场音乐会,所以巴黎成了他的家。他的许多朋友都是浪漫派运动中的作曲家和文学家:如维克多•雨果、赫克托•柏辽兹、罗伯特•舒曼、弗雷德里克•肖邦以及尼古拉•帕格尼尼,这是一位与李斯特相当的小提琴大师。李斯特创作了匈牙利狂想曲、音乐会练习曲和钢琴协奏曲。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解读】李斯特在音乐史上的贡献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其一是首创了交响诗这一体裁,以一种全新的原则来指导交响音乐的创作,即以文学诗歌的内容来决定乐曲的构思。李斯特的第二个贡献是在钢琴的演奏和写作上,极大程度地发展了钢琴高超的技巧,形成了一种热情而又充满诗意、奔放不羁而又灿烂辉煌的风格。他充分运用钢琴这一乐器的音域多种多样的色彩和力度,使它能最大限度地重现乐队的音响,从而把它从室内乐和沙龙的狭窄范围引向广大的听众,引向大众音乐厅。正如斯塔索夫所评价的那样,从李斯特开始,“钢琴成为无所不能的了”。 6.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 〔材料〕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死于维也纳。贝多芬生于波恩,其父是在科隆选帝侯宫廷中任职的歌手。在希望他成为像莫扎特那样的天才并给全家带来好运的想法下,他父亲采取粗暴的手法,强迫他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11岁时他成为宫廷管风琴手内弗的学生,这个人从不强迫他,却鼓励他发展他的作曲才能,实际上,他是贝多芬音乐上的父亲。那一年贝多芬写了3首钢琴奏鸣曲,其次,内弗收留这个12岁的少年作他的助理管风琴师,让他挣些收入,直到14岁他一直上波恩的公立学校。 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他想师从莫扎特,16岁时他曾与之会过面,但在他到维也纳数月前莫扎特已去世,因此海顿成为他的老师,教授他音乐理论。贝多芬擅长即兴演奏任何作品的主题,即便是他已出版的作品。维也纳贵族邀请他去他们漂亮的家中去演奏,约订他的作品。在维也纳的10年间,他名声显赫,声震欧洲。正当如日中天之际,阴影出现了。1800年左右他的听力渐渐失去,他计划自杀,但强烈的浪漫精神使他抓住了命运之手,他转向自然以求安宁,始终用内心在倾听,没有停止创作。在他全部失去听力之时,创作了许多他最好的作品。 贝多芬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792~1802年间他的作品主要遵循海顿和莫扎特的模式;1803~1816年标志着他进一步的创新、变化,他作品的表现幅度从细致和温和直至巨大的张力和力量,形成气质和速度的强烈对比;1817~1827年间,他已摆脱掉古典主义的僵化模式,创作了一系列规模庞大的表现个人感受的作品。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