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唯一了解贝多芬的方法就是去熟悉他的交响曲,他的九部交响曲反映了他从早期到晚期的生命,它们是标准器乐曲的精髓,是世界上最悦耳、最深刻的音乐。1802年到1804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准备献给让他寄予崇高理想的拿破仑,他的知心朋友辛德勒说:“他(贝多芬)热爱共和主义的原则……他是无限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拥护者……他希望大家都能够参与管理国家政府……他希望法国进行普选,但愿拿破仑•波拿巴能把它实现,并因此奠定人类幸福的基础。”正当这部作品完成并准备送往巴黎的时候,贝多芬从学生里斯那里得到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他狂怒地喊道:“他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他撕毁了乐谱封面的献词,重新写了一个题目: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的英雄交响曲。 7.歌曲之王──舒伯特 〔材料〕弗朗兹•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附近的莱赫滕塞尔,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真正的维也纳之子,除了去乡间的短暂旅行,他从未离开过维也纳。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母亲是一名厨师。他最早学习过小提琴、风琴、音乐理论和声乐课。15岁舒伯特开始创作艺术歌曲──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这使他成了这种新音乐体裁的第一个伟大作曲家;他16岁创作了第一部交响曲,次年他又写了一部弥撒。 或许由于贝多芬──他是那时的音乐中心人物,这个年轻人从未得到应有的荣誉,1826年在维也纳首次举办了他的作品音乐会时,德国报纸充满赞扬,而本地的报纸却置若罔闻。 在舒伯特短短一生的最后一年(1828)时得了病,但他仍创作了他的第九交响曲《伟大》以及为钢琴而作的F小调双钢琴幻想曲和他最知名的歌曲小夜曲。 作品:9部交响曲,15部弦乐四重奏,1部五重奏,21首钢琴奏鸣曲,11首即兴曲,7部弥撒,600首歌曲,15部舞台音乐,和其他管弦乐、室内乐和钢琴音乐。 最知名的作品: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五、六、九交响曲;《流浪者幻想曲》;歌曲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歌曲:《致音乐》、《云雀》、《谁是西尔维亚?》、《魔王》、《鳟鱼》以及与这首歌曲同名的钢琴五重奏。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解读】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享有“歌曲之王”的称号,《小夜曲》选自他的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第四首。该套曲是音乐出版商在舒伯特逝世之后,将他的14首歌曲编辑在一起,以《天鹅之歌》为题出版。“天鹅之歌”暗示了这部套曲是舒伯特的绝笔,它如同天鹅临死前的歌唱一般美妙动听。《小夜曲》采用德国诗人雷尔斯塔布的诗篇谱写成,像其他“小夜曲”一样,以爱情为题材。内在而悠扬的旋律将人引入静谧的夜晚,感人至深。3/4拍的曲调,常常从第一拍的三连音或附点节奏上行跳至一个长音,体现内心深切的倾诉。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歌手所期望听到的回响。 【注释】弥撒:它是天主教弥撒祭曲活动演唱的歌曲,是宗教音乐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弥撒祭曲活动分为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两部分。普通弥撒所演唱的词和曲均固定不变,特别弥撒则根据教会所日历或婚丧等仪式有所不同。 8.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材料〕小施特劳斯于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他自小便具音乐天赋,6岁时写了第一首圆舞曲。老施特劳斯曾反对儿子从事音乐职业,但小施特劳斯的天赋和激情使父亲改变了对他的事业的限制。1844年,19岁的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乐坛崭露头脚,由他父亲指挥上演了他的作品,从此,立志终生献身音乐事业。1849年父亲去世后,小施特劳斯把父亲的乐队同自己的乐队合并,并亲任指挥,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1863年,他被任命为宫廷圆舞曲厅指挥;1872年,赴美国访问,指挥演出获得成功;1894年,为庆祝他担任维也纳乐长50周年,举行了历时一周年的庆典活动;1899年6月3日,小施特劳斯逝世于维也纳,享年74岁。 ──田可文、陈永编著《西方音乐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解读】约翰•施特劳斯之父与其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20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注释】圆舞曲来自于阿尔卑斯山地区流行的民间舞Landler,它是一种三拍子舞曲,19世纪初逐渐进入音乐之城维也纳,到19世纪中叶,达到了高峰,成为奥地利音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9.罗西尼 〔材料〕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出身贫民,幼年曾随乡间戏班的父母流浪与意大利波隆纳地区的各村镇,他当过肉店及铁匠铺学徒。1806年进音乐学校学习,求学期间罗西尼就以自己美好的嗓音、聪颖的领悟力和初试歌剧而小有名气。罗西尼后来在自传中提到自学成才的路程,他通过大量抄写海顿、莫扎特等名家的乐谱来领悟音乐尝试创作。1810年罗西尼已接受威尼斯歌剧院经理的正式委约创作《结婚证书》,这部独幕滑稽剧(Farsa comica)是他为威尼斯剧院创作的9部歌剧中的第一部。滑稽剧《快乐的骗局》(1812)则是罗西尼首获成功的歌剧作品,整个20年代里它一直是意大利最流行的剧目。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