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能力。 2、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新发展。 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口号的分析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① 时、地、人、阵地、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 ③ 指导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三) 德先生和赛先生 1、 口号:民主和科学 2、 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 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四)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十章 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本章分析:第一部分概述了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指出“一战”后帝国主义又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内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二部分指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为此, 中共加快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第三部分指出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兴起了,革命的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此,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 第一节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旧三民 主义之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思想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共在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当时没有提出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留下了隐患。由此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看待历史的观点。 2、 使学生认识: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曾百折不挠,付出巨大的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而激发学生为国效力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指导学生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三、教学难点:对国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 解。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 国共合作的背景(条件) 必要性: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加剧; ②“二七惨案”的教训。 可能性:①共产国际的促进; ②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 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④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2、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准备工作的完成 ②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三大政策”为核心内容 ③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④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 3、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意义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1、 建立背景(条件) 2、 建立:1924年、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 作用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