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有关张献忠的记载。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十六年(癸未,1643年)正月辛酉,张献忠以二百人夜袭,陷新州。明日,令荐绅、孝廉、文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遂屠蓟州。留妇女毁城,稍不力,即被杀。 (张献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儿不可食。其遗民数万,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形者。 (张献忠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焚其舟,火延四十里,江水夜明如昼。 八月,张献忠尽陷成都,蜀王阖官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献忠大索全蜀绅士至成都,皆杀之。既面悬榜试士,诸生远近争赴。献忠以兵围之,击杀数千人,咸挟笔握策以死,蜀中士类俱尽。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 (3)奴隶规则 “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一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进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揭露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关键词语是“莫名其妙”、“迁”、“避”和比较的“‘稳”’。 8.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德”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做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来看,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1)学者们所说的“发祥”“发达”“中兴”时代,在鲁迅看来,实质是什么时代?——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在鲁迅看来不过是怎样两个时代?——所谓“治”世,实质上就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所谓“治”世实质上就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希望中国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即不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也不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他希望创造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样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