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期间,颇多善政: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一名犯人。 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他很崇拜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蔑视权贵、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 二、《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这种明确的创作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承。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死”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杰作。这部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