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三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鲜明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陈最良则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她与春香的对话,则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甚至剧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贴)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话虽不多,却鲜明地表现了三人各自的性格,反映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文化教养。 ◆课后练习解题指导 一、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剧情,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训练语言概括能力。 见“课文鉴赏说明”。 二、引导学生体会这出戏语言风趣的特点。 1.这段戏文精彩传神,富有喜剧效果。 陈最良讲解《关雎》一诗,说“‘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陈最良“依注解书”,似乎无可非议,但放在这段戏文的特殊语境中,这正儿八经、无关痛痒的解说,竟然禁不住春香的追问,就显得古板迂腐,十分可笑了。 “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的细节,可以使人设想,一位一本正经的老先生,在女学生、在晚辈面前,下意识地像孩子那样在学堂上叽叽咕咕叫了起来,憨态可掬,十分滑稽,令人喷饭。如果是演出,满台的“鸟”叫,会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春香不断追问先生,并对“在河之洲”作了自己的有趣解释。当她问道那“幽闲女子”,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时,陈最良狼狈不堪,只好把她喝住。学生无忌,先生尴尬,学堂里严肃宣讲的气氛,被闹得烟消云散。 杜丽娘说:“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既遮掩了自己的心思,又掩饰了她对先生讲解的不满,也止住先生继续依注解书。 2.杜丽娘说:“这经文偌多!”含有对陈最良讲课的厌烦,对他“依注解书”的不满。陈最良却对此麻木不仁,不予理会,继续说教。在这里两人都说到“多”,但此“多”非彼“多”,杜丽娘说的是嫌“经文偌多”,陈最良对之以“没多些”,说的却是对《诗经》内容的概括,二者不是一回事。陈最良的回答不合乎对话的语境,显得迂腐可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