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曰:“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的存废与君权的关系? 答案 (1)唐太宗认为设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3)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相权的存废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只是,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辅佐作用;而明太祖则把君权与相权对立看待,并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此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威。 一、本课测评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加强有何作用?(P19) 知识点拨 本题要求在掌握内阁和军机处职能的基础上,来反映皇权的加强,要求史论结合。 答案要点 (1)内阁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牵制作用。(2)军机处的设立,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变式2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 C 解析 该题为比较型选择题,可在把握内阁与军机处的基础上得出答案。明成祖时设内阁,处理日常事务,但无决策权;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完全听命于皇帝。 二、学习延伸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的关系。(P19) 知识点拨 本题是一道材料分析题,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才使得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存在发展下去。 答案要点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史,很明显地看到时有分裂,时有统一,但统一的朝代在时间上,远远多于分裂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明不间断地传承下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 变式3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答案 C 解析 此题形式新颖,从古代平民的日常生活中,考查对历史现象本身的认识。“一统山河”“四方平定”“六合一统”所体现的思想意识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C项为正确选项。 课程标准课标追问要点提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分别阐述内阁制和军机处设置的史实。(1)内阁制:①奠基: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②确立:明成祖选拔部分翰林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④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2)军机处:为办理西北军务,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