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答案】(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 2 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点拨】本题立意是文明史观,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着重考查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相互影响。思考角度应从现代化的角度入手,特别是第二问,分析家庭伦理观变化的原因时,需结合梁启超那个时代的背景,寻找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的具体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同时还要注意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第四问,则是凸现家庭观念的现实意义,通过设题引导考生认同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本题还考查了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立意新颖,比较灵活,看似简单,但考生如对材料分析不透彻或对此部分书本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很难得高分。 (1) “家齐而后国治”说的是小家(家庭)和大家(国家)的辩证关系。本问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家庭与国家关系成因的考查。自春秋战国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男耕妇织”的生活可使一个家庭生活富裕;而自西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开始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回答本问时注意题中的信息,考生如把握不当,可能只会答出“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对“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内容可能不会涉及。回答原因时,联系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回答。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可从经济、思想、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由两则材料中的“工厂”及“婚姻法”提供的信息可作判断,即从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的角度分析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材料四中涉及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结合材料出处即可回答。 (4)回答本问应从“父母在,不远游”的积极意义和现在此种观念的淡化的影响两个角度回答。 30.(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26题)(9分)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⑴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⑵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⑶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答案】⑴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⑵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⑶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点拨】26题第(1)问的解答关于在于对材料的理解。采用全新的材料,创新之处在于突出考查研究性、论证性,降低分值和文言文阅读难度,选取材料简炼。第三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要求考生敢于质疑,提出客观准确的看法,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试题特点贴近上海试题。对应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使用批判、借鉴、引用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试题内容特点:关注社会生活。此题为创新命题的一次尝试。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可由材料一中“民间寡妇”守寡终身则可除免本家差役,及材料二中“烈女”数字得出结论;婚姻观的自主性可由材料三中“自我介绍,订下终身”得出。(2)可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李贽等人反礼教的民主思想的形成等方面进行分析。(3)“偏听偏信”是做学问者的最大的禁忌。可从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的可信度、是否能够反映整体性等方面作答。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探究性学习、历史论证能力。以简炼的材料,大大降低了文言文阅读难度,要求考生从社会生活入手,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回答与现实生活贴近的问题。本题保持了2006年第26题的命题风格,即采用全新的材料,突出考查考生研究性学习和历史论证能力。其中,第一问考生只要读懂材料,一般都会回答,关键是答题表达要完整;第二问要求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来回答,对于经济状况,学生还比较容易想到“商品经济发展,资萌芽”,而文化状况考生就难于入手了,涉及到必修三的知识,是答“理学兴起”还是“李贽等人的思想批判”,估计不少考生这里会丢分。第三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要求考生发散思维,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考生平时学习中如有过探究性学习,应该不会难以把握,但估计有所失分。本问侧重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历史论证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