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必修二高考试题考点专题汇编(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A
    【点拨】“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9.(2008年江苏高考6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答案】A
    【点拨】材料的话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给女的看。体现出到1869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影响,但是还是比较保守。所以选A.
    10.(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
    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点拨】本题以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作为切入点,以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社会情况(尤其是社会习俗)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稍大。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总之,材料里作者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故选A项。
    11.(2009年上海高考15题)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答案】D
    【点拨】A是鸦片战争后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魏源的主张,B是洋务派的主张,C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材料中的人物穿着清朝服饰,体现了清朝的封建顽固派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抵制,故正确答案应该是D。
    12.(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3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 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答案】B
    【点拨】此题只要记住时间,就迎刃而解。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此知识点在第7分册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1926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1918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科学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报刊业的繁荣:申报、交通通讯的改进: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社会习俗的变化。分析:时间是钥匙。A项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B项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C项当在1926年以后;D项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
    13.(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 15题)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社会习俗、交通等方面的内容,利用图片的形式,增加趣味性。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知道剪辫是反清革命的表现之一 ,故B项正确,A为“裹脚野蛮、天足文明”,C为婚礼的习俗,D为近代交通黄包车。
    14.(2008年江苏高考17题)右图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幅画,它最可能创作于( )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后期 D.20世纪初期
    【答案】D
    【点拨】从画中可以观察到有了飞机,而飞机较普遍的认为最早是由美国的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的。所以正确选项是D项.
    15.(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7题)“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 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