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7.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体现的时代发展趋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进步,只有“工商皆本”反映的才是经济思想的变化。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北京市东城区2011届检测)10.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 想是( ) A.经世致用 B.工商皆本 C.民主科学D.重农抑商 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经世致用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和所学史实指的应该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在学术研究上的主张:经世致用。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11届联考)5、以下不符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思想主张的是 ( ) A.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B.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 解析:C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是黄羲之,故C不正确。 (深圳市高中2011届第三次测试)22.“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解析:D本题考查明末清初的思想情况。注意材料中的君子的学习是为“救世”,因此体现此观念的是经世致用。答案为D。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2011届月考)26.(11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来源ks5u网]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分)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2分)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1分)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 【解析】第1问回答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可以概括出: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根据所学知识: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第2问要求回答朱熹和王守仁达到“贯通明理”的不同途径,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根据相关知识,可以知晓分别是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两者区别:主观唯心主义相信个人意念决定物质存在;客观唯心主义相信有所谓的神灵决定物质存在。)教材中如康德、庄子、心学等思想观点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老子、黑格尔、理学、柏拉图等思想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第3问要求回答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应是经世致用。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经世致用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 26.(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分)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2分) 派别: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2分) (3)主张:经世致用。(1分) 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3分) 四.王夫之的唯物 (山东省高密市2011届质检)20.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大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义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D。本题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是明代中国民本与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在当年清朝的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同时,他大胆地批判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公开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7.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B。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末清初中国民主思想的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只是反对君主专制,而根本上否定君主制的应该是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广东省六校2010届联考)15.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解析】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儒学家,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本题要求回答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共性。B项说法错误,只能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项说法错误,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等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推崇,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其他两位思想家在当时不受重视;D项孟子时奴隶制度衰弱,封建制度建立起来,黄宗羲生活的明末清初,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而封建专制制度不断衰落,董仲舒时的西汉不属于转型期。本题选A项,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辽宁省沈阳市四校协作体2011届测试)51.(20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3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有儒家: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墨家:墨子“兼爱非攻”等。 答案:表现: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墨子“兼爱非攻”等。(3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得3分) (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4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和宋朝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在西汉时期形成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到了宋朝形成了朱熹的理学:吸收释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答案:西汉: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宋朝:朱熹等吸收释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2 分) (3)概括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朝文化专制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对外政策上: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等方面加以分析归纳。 答案: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集权政治(或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2分)?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儒家思想作用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加以考虑: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第二问可以结合欧洲社会革命任务加以理解:伏尔泰出发点: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 答案:原因: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2分)伏尔泰出发点: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2分) (5)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出现翻译活动高潮的原因(3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向中国近代项西方学习启蒙思想的背景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政治上: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加剧;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概括。 答案: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3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