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朱理学 (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质检)22.“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 【解析】本题较简单,根据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思想。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第四次月考)5.“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B本题考查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应该没有①,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作辩护,这正是理学的消极影响,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所以答案为B。 (福建省六校2011届联考)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学说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理学正确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朱熹认为天理在哲学上是世界的本源符合A应该排除;既有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有对现实人生的关怀符合B应该排除;而在现实人生朱熹主张将儒学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并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适应了统治的需要符合C项;D项是董仲舒的观点故应该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辽宁省沈阳市四校协作体2011届测试)28.“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D.致良知 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故应该是朱熹理学的方法论强调通过时间获得感悟的格物致知。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浙江省五校2011届联考)6.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解析】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福建省厦门三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20.《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科网:“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解析: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涵。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 儒家道德观积极向上,弘扬浩然正气、民族气节和精神信仰。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到宋代发展为理学,故C正确。 (辽宁省铁岭六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23.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宋元时期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程朱理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南宋王朝的官方哲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三.陆王心学 (辽宁省丹东市2011届第二次联考)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材料中的乙徒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 (山东省高密市2011届质检)19.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解析:A。本题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求要外求。 (福建省厦门三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22.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周的“秩序井然”可阐释为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确立起同姓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战国的“清新”是指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唐的“丰满华丽”与国家繁荣昌盛相联系;宋的“理性美”折射出思想上理学盛行。 (辽宁省铁岭六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5.“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是儒家道德规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安徽省名校2011届联考)13.2010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主张的理解。从材料中“批判君主专制”和“天下为主,君为客”可以判断这是黄宗羲的思想。故正确答案是B项。 (辽宁省铁岭六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22.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贵君轻”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都是为封建君主统治服务;“制天命而用之”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