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当堂检测 1.关于宋明理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来 B.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C.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认为天理是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的本原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首佛教唱词提倡的修炼方式有类同的是 A.格物致知 B. 陆王心学 C.程朱理学 D.黄老之学 3.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②注重气节与品德 ③发奋立志 ④敬畏天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6.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7.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8.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 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 A、顾炎武 B、李贽 C黄宗羲 D 王夫之 2.清代学者戴震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此话意在 A.抨击理学对人的摧残 B.强调“理”大于“法” C.赞扬理学的积极作用 D.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3.一位参加过南宋末期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南宋灭亡之后又参加了元朝的科举考试,考试时他发现考试内容增加了 A.《四书》 B.《四书章句集注》 C.《五经》 D.《春秋繁露》 4.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5.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6. “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诟汝? 问:如何是涅般?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7.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途径的主张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