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能力培养: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特别为当今人类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好教训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说明了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整个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历程对国际局势造成的影响及对国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里根的“新遏制”政策;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学要点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背景与对策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背景与内容 3,美苏缓和的表现 二、冷战的结束 1,美国布什政府对苏政策 2,东欧剧变 3,苏联解体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背景与对策 从美国方面的政策来看,1981年上台并连任至1988年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美苏关系及双方地位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任期内,美国与苏联的关系表现为从强硬对抗到更多利用“缓和”局面使苏联自身发生转变的两个阶段。里根执政之初提出了“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在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目的是在美苏争夺中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规模的战争的能力。1983年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目的是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提高核威慑力量,造成对苏联技术和经济的压力,以技术竞争代替数量竞争,利用高科技拖垮苏联。此时,苏联则希望以国家首脑的高级会晤谋求双方关系的改善。但里根对此没有兴趣。恰在里根的第一任期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像走马灯似地频繁更迭。这让里根有了很好的借口──他没有谈判对手。里根在1981年1月取消了自尼克松以来延续12年的苏联驻美大使进入美国国务院可以不走正门,并可单独会见美国国务卿的特权。这一行动恶化了美苏关系。同时,里根政府还特别针对苏联展开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第一阶段的严重对抗持续了4年之久。1985年里根第二任期内,双方关系逐渐改善。美苏由以军事竞赛和对抗为主进入以综合国力较量和对话为主的时期。这主要因为80年代美国的大规模扩军使政府背上巨大的财政包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继续对抗已力不从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