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论述当然具有雄辩的真理性。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不足,或者说,当它固定化为一种解释模式,被具体的研究者不适当地运用时,缺陷就明显出现了。它带有历史哲学的先验色彩,具有明显的历史目的论特征。而过于强调“五四”的政治意义,则不可避免地对社会文化的复杂状况有所忽略。比如,由于把新文化的意义看作共产主义思想的准备,就简化了新文化的复杂性质和内部差异,例如一个习惯性的说法是“问题与主义”之争,表征了思想方向的分化。之所以大家会习惯于这么简化历史,显然是过于偷懒,受到了某些经典论述的影响,如毛泽东曾在《反对党八股》中所说:“五四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是形式主义向右的发展。”①同样,这种论述方式对于自晚清以来思想运动的内在延续性及逻辑线索也缺乏更细致、客观的分析。思想文化也有时被过于简单化,比如在这一分析框架内,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经常被定性为地主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这极大地忽略了这些思想家自身的丰富性内容和现代性意义。 1970年代末以来,对“五四”的叙述开始溢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理论框架,应该承认,它的确也起到了对正统叙述不足之处的补充与某种修正作用,但是,它们更多的表现是对支撑“五四”叙述的革命史观的挑战。在既经变化的思想潮流背景中,新的意识形态通过对“五四”的再评价显现出对革命遗产的不同态度,表达出对中国20世纪历史,尤其是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历史的不同判断。这其中包含着潜在的也是现实的政治诉求。 这种对革命史观的颠倒,较早而且也影响较大的是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说,它与海外汉学界也有一些呼应,比如,类似观点也出现在维拉•施瓦支的《中国的启蒙运动》等著作中(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这一时期的“五四”论述试图重新肯定现代性的绝对价值,视“五四”开启的现代性为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这种说法隐含了补资本主义课的思路,至少是为这样的理论引申提供了便利条件。 1980年代的现代化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五四”论述有意淡化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史论述,同时突出“五四”的启蒙意义。根据“五四”时期对西方启蒙思想资源的借用,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对法国启蒙运动的鼓吹,以及“五四”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在形式上的某些特征,比如对民主、科学、自由等普遍价值的追求和反权威、理性主义的精神气质,启蒙主义的论述把“五四”描述或暗示为西方启蒙运动的中国版,暗中肯定了以西方启蒙价值为代表的现代价值的普世性和超越性。事实上,整个1980年代的思想运动都呈现出这种启蒙主义特征,这也是它被广泛地称为新启蒙主义的原因。正如汪晖那个具有普遍影响的说法所指出的,把新时期和“五四”建立一种类比的关系,在封建-现代的对位中,新启蒙主义在一个隐喻的意义上把社会主义时期看成了封建时代。应该承认,作为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表述,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情境下,具有一定的解放意义和批判性能量,对于旧体制所出现的弊端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这种批判性意义直到现在仍未彻底耗尽。但它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缺陷,把“五四”一般地等同于启蒙,尤其是类比于西方近代的比如法国式的启蒙,显然忽略了二者根本性的内在差异。②把“五四”看作追求西方普世价值,也不能看到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的矛盾性的张力结构,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复杂的、独特的现代经验的特质,更不可能理解它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延续性和由此而导致的历史危机。这种论述支持了那种肯定西方现代性为普世道路的现代化态度,为后来的市场化改革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撑。 启蒙主义的“五四”论述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前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演变为保守主义的“五四”叙述,它试图对启蒙的遗产做进一步的狭窄化,即对法国式的启蒙精神进行剥离。因为“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在形式上具有着明显的法国渊源,而法国式革命的传统,在新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看来过于激进——这种理论灵感显然来自全球新右翼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他们看来,法国的启蒙精神这条线索直接接续了后来的革命线索,尤其是率先提倡法国启蒙价值的陈独秀后来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创者,就更能说明问题。于是,作为广泛的自由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1980年代末期兴起的保守主义思潮明确提出“反激进”的主张,对“五四”提出激烈批评,这以1988年余英时在香港中文大学所做的演讲《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为代表。包括保守主义在内的自由主义试图对法国启蒙精神在启蒙主义内部做进一步剥离,以保持启蒙的纯洁性。此一时期的朱学勤具有一定影响的批判法国革命的著作《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也是在这一方向上展开论述,它以英美式的革命为标准批判法国革命。联系着中国现代史的背景,这一论述具有清晰的意识形态色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