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教育界拨乱反正 时间:文革后 标志:恢复高考 2、教育体制改革 (1)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2)1987年十三大 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 3、科教兴国战略(1995) (1)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2)意义: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什么是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1、原因: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成就 (1)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 (3)中等教育实行普教、职教并举。 (4)改革高校教育体制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革十年教育事业遭到重大打击,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民族文化素质下降。进入新时期确立包括拨乱反正、三个面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及教育立法等有力措施,使教育事业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课堂巩固 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 A. 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B. 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 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D.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B A. 过渡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3、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B 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为人民服务》 4、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C 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 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