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出示两段话: 1.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2.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 教师指出:共和国的教育发展任重道远;无论国家还是世界,教育都是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和足够忧患的事业。 学生共同朗读两段话 学生进一步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阅读思考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取得哪些成就? 2、“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1)措施 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2)意义 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为人民服务(1954年宪法)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工作 ⑶作用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 6、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期) ①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对教育的领导 ②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方针 ③高等教育逐步发展 7、文革前的教育 成就: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②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①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②教学体制:“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③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①对象:工农兵 ②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③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