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明清时期,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并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A.花木兰替父从军 B、梁祝化蝶相随 C、商鞅变法 D、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 4.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5.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6.儒家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下列对其“影响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 B、解决地区冲突、环境恶化等问题 C、给当今信仰危机、道德失衡以启迪 D、从仁爱、大一统等思想中寻找智慧 7.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指出两者的哲学流派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 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突出的思想主张是经世致用。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