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的贡献与迫害 1、建国初期 ①解放大西南,主政西南 ②参加和平解放西藏 2、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56—1966) ①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神话,主张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和群众路线 ②坚持中共八大路线,强调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③1961年初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④主持制定“工业七十条”,强调专业化协作和和实行厂长负责制的重要性 ⑤支持包产到户 评价:邓小平这时期力图改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不利局面,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表现出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些萌芽性思想。 3、文革岁月 (1)第二次被打倒:含冤被禁,被迫下放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毛泽东“炮打”的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中的第二号人物,实际被停止工作,很快又被“打倒”。此后,邓小平在中南海含秀轩住处度过了三年被软禁和监管的日子。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强行疏散到江西,下放劳动。 在江西南昌下放劳动期间,“邓小平小道”既是他坚忍不拔意志的象征,更是他对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思考的见证。 将军楼的岁月 邓小平有经常散步的习惯,但是,由于不得随意外出,不得与外人接触的管理规定,他就只能在将军楼的院落里走动。天长日久,就在院里踩出了一个环形的平整小道。历史的见证人黄文华曾感慨地说:"邓小平同志在这条小道上,来回走过千百次,他留下的足迹将使这里的人们永远怀念和他一起度过的那些岁月。" 每天早晨起来,邓小平总是径直走下楼,在院子里散步。特别是睡完午觉醒来,则必须围绕着院子走上几十圈,这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寒冬,还是烈日炎炎的酷夏,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他散步的姿势也很特别:头略低着,左手插在裤兜里,右手作前后摆动,胸膛挺直,完全像一个斗士,决不是像一般人双手背后,悠然踱步。他迈动的步幅也很大,而且走得十分急促、敏捷,相当于行军的速度,决不是像常人散步时的四方步或八字步。 后来到邓小平身边生活的女儿毛毛,在回忆父亲散步的情形时说:"他沉思不语,步伐很快,就这样一圈一圈地走着。……看着他永远那样认真、永远那样沉静的神情,看着他向前迈出的快速而稳健的步伐,我想,就在这一步一步之中,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随着前进的每一步而更加明确,更加坚定起来。这些思想的蕴蓄成熟,是否已为日后更加激烈的斗争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呢?" (2)复出 林彪“九一三”事件的发生让毛泽东不得不反思,对一批老干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同时邓小平自身的革命品质和工作才能也使毛泽东对他倍加欣赏。邓小平的复出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关注,成为重大新闻,海外有媒体形象地称他是“打不倒的小个子”。 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他以新中国领导人身份第一次走上联合国讲坛,发言阐明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并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 (3)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邓小平并未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在复出后变得小心翼翼,他完全抛开了对个人政治前途的考虑,而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领导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工作。他领导的全面整顿,实质上是在纠正“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将安定团结和搞好国民经济提高到与阶级斗争一样的总纲性的地位。 全面整顿千头万绪,涉及干部落实政策,涉及铁路运输、钢铁工业、国防工业、军队、文教等众多领域,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使堵塞严重的铁路全部疏通,运输状况开始好转。 邓小平主持开展的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是后来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初步实验 1975年,邓小平负责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那是什么样的年代啊,“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在继续,对各项工作的整顿正在邓小平的心中酝酿,极左路线和教条主义正在横行,“四人帮”的许多文章动辄引经据典,空话、废话、假话连篇累牍,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说的话很多很多,要讲的道理很多很多。但是,邓小平主持起草的报告只有5100字,却把要讲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心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也照顾到了方方面面。这是邓小平惟一一次亲自负责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字数最少的政府工作报告。 (4)第三次被打倒:在1975年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及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中再遭迫害 “四人帮”一直觊觎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邓小平的复出及其被毛泽东委以重任,挫败了“四人帮”的阴谋,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进行顽固的阻挠、抗拒,并伺机进行反对。1975年初,“四人帮”指挥在报刊发表大量文章,把邓小平在整顿工作中提出的各种措施,诬蔑为“经验主义”,提出反对“经验主义”。1975年下半年以后,毛泽东的病情逐渐加重,行动、说话都很困难,他同中央政治局委员之间只能通过联络员来保持不多的联系。这种状况,使毛泽东更加不能了解全面情况。“四人帮”在其间所作的一些歪曲性、挑拨性的情况反映,对毛泽东做出错误决策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1975年11月,毛泽东听信“四人帮”的诬告,动摇了对邓小平的信任,决定停止他的大部分工作,后又决定发动一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976年4月爆发的天安门事件,其实质是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的集中体现。但4月7日,由毛泽东提议,中央政治局通过,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邓小平第三次陷入政治生涯的波谷。 1976年4月5日,发生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反对“四人帮”的全国性的群众抗议运动,亦称“天安门事件” 1976年3月下旬至4月5日, 全国各大城市的群众,纷纷自发进行悼念周恩来,抗议“四人帮”借“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进行篡党夺权的各种活动。对周恩来的悼念逐步发展对“文革”的不满和对“四人帮”的控诉。 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天安门事件问题,错误地认为这是反革命煽动群众,借此反对毛主席,反对中央,干扰破坏斗争的大方向,是“反革命性质的反扑”,并错误地决定,立即清理天安门广场,调动卫戍部队待命。5日凌晨,广场上的花圈又被撤走或销毁,一些人被逮捕。群众更加愤怒,同一部分民兵、警察发生了严重冲突。这些抗议行动,被错误地宣布为“反革命事件”,遭到残酷的镇压。当晚9时30分,北京市又出动民兵。公安人员和卫戍部队手持木棍包围广场,对群众进行殴打和拘捕,逮捕了38人。天安门抗议运动被镇压。 我一生中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前几年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能度过那个时候,我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 1973年周恩来总理病重,把我从江西“牛棚”接回来,开始时我代替周总理管一部分国务院的工作,1975年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触怒了“四人帮”。他们又一次把我轰下台。 ——邓小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