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茶馆》中的人物 以人物命运的沉浮变化,来反映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向,是《茶馆》深刻思想性的鲜明体现。剧中7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前者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教的恶霸马五爷,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军阀警宪,以及在清王朝、军阀、国民党卵翼下的鹰犬爪牙: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等。这些邪恶势力张着血口吞噬着弱者的血肉,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像病菌一样滋生、蔓延。第一幕出场的庞太监,残害农村姑娘康顺子,帮助西太后镇压维新派。第二幕时他已经死了,然而他的阴魂未散,到第三幕他的侄子和侄媳又承袭他的衣钵,组织反动会道门,勾结国民党沈处长,妄图以康妈妈(康顺子)为钓饵,追查八路军康大力,镇压革命运动。吃洋教的马五爷虽只在第一幕出现,而他的徒子徒孙却绵延不断,那个美国话比中国话说得还好的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沈处长,可以说就是马五爷的忠实门徒。至于小二德子、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就比他们的老子更有“出息”:二德子只不过是个流氓打手,而小二德子却成了为帝国主义国民党正式收买的政治帮凶;刘麻子不过是个人口贩子,小刘麻子却成了为沈处长搞情报的探子,成了统管买卖妇女的“花花公司”的“经理”;唐铁嘴不过是以相面为生的江湖骗子,小唐铁嘴却成了反动组织“三皇道”的“天师”。其他的社会渣滓如小吴祥子、小宋恩子等,也都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老舍先生让这些人间丑类“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个艺术构思的含义是相当深刻的。它以压迫者越变越凶残无耻的反动历史,和被压迫者越变越穷困悲惨的事实所形成的强烈对比,鲜明地昭示了这一铁的事实:帝国主义加紧控制清王朝和新老军阀,而清朝统治者、新老军阀更加压榨人民。这就准确地反映出旧中国由封建社会,日益深重地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悲惨过程,宣告了那个人间地狱必将崩塌的前景。 《茶馆》中贯穿全剧的重要人物,如茶馆掌柜王利发,原来享有清朝特权、后来变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的旗人常四爷,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饱经风霜的贫农女儿康顺子等,他们虽然属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但都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他们性格的发展和命运的归宿,都包容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闪烁着鲜明的时代色彩。王利发苦心经营裕泰茶馆,一向委屈求全、圆滑应变,顺应着三个时代的更迭,不断地苦心“改良”,在激流险滩中拼命挣扎,以求生存。然而军阀混战带来的商业萧条、军警特务的敲诈勒索、国民党官吏伴同地痞流氓对茶馆的强行霸占,终于把他逼得悬梁自尽了。资本家秦仲义搞了一辈子实业救国,到头来他的工厂被国民党当作“逆产”没收了,拆毁了,他只从工厂的废墟中拾回几个机器零件和一支写过宏伟蓝图的破旧钢笔。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下,民族资本家秦仲义的破产是不可避免的。王利发和秦仲义,一个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一个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都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口中之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原来享有吃皇粮特权的旗人常四爷,由于洋人侵略促使封建社会解体,他失去了“铁杆庄稼”,变成了卖菜、卖花生米的自食其力者。他正直、豪爽,凭着单纯的仇恨洋人的心理,参加了义和团,打过洋鬼子。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他不可能投身于彻底消灭旧制度的群众斗争中去,因此也像松二爷一样泯灭了。只有康顺子和她的养子康大力,才是那个时代的掘墓人。康顺子这个15岁就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贫农妇女,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从支持康大力到跟随康大力,投奔到北京西山八路军根据地,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正是从本质上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关系,体现了劳动人民觉醒和旧社会灭亡的规律。总之,《茶馆》中的各类人物,他们的生与死、浮与沉,反映出时代的本质,揭示出历史前进的总的趋势。正如作者所说,《茶馆》就是“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