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学,能够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看出社会象征意义来:“这里似春而非春,似春却仍寒。这里已经有了春意了,像出现了‘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如新芽刚抽动,就是这个社会由严冬向春天转折的标志。但是春天毕竟是早春,仍然分外寒冷。” 学生看出这些,我真的佩服他们的“毒眼”或者叫做“慧眼”。 写“坟上花环”,“花不很多,……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其中也有暗含的深意,花如星火,虽然少,然而仍然有生命力,让人们读了之后不致于觉得惨淡、悲凉、无望,仍然觉得有希望,有憧憬。 最后,“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注意“发抖的声音”,它指的什么声音?可以理解是枯草的声音。 但,有学生说,我们读小说到结尾,应当理解,这里实际上是“夏瑜们”的一声微弱的呐喊,饱蘸血泪,不强壮,但是却已经有了声响,尽管不能起到唤醒国民的作用。 几个道具的讨论 道具往往被同学们忽略。 我提醒同学们把课文中的涉及到的道具全部一一找出来。 第一部分,“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 第二部分,①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 ②“满幅补钉的夹被”。 第三部分,①“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 ②华大妈给康大叔加了一个“橄榄”。 以上五个道具,实际都是“无声的意义符号”。 我问: “为什么华老栓家,灯盏遍身油腻,好像长时间没有擦,而茶桌却滑溜溜的发光?” 学生发觉,那灯盏是他们卧室的,也就是他们睡觉休息的内室;而茶桌是摆在外面的大厅里,是他们做买卖用的,是他们的劳动工具。灯盏只是自己用的,他们整日操劳,没有多少闲暇,所以他们也就不去料理、擦洗。而作为“劳动工具”的“茶桌”,则必须擦洗得干干净净,招徕客人,如果脏乎乎,就影响到生意了。 “大铜壶”也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大铜壶也肯定是干干净净的,锃亮的,尽管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大铜壶的形象。 而“满幅补钉的夹被”,则是华家贫穷生活的一个缩影。 同学们都觉得这个“橄榄”比较妙,华大妈给康大叔加了一个橄榄,就把华家对康大叔的感激之情流露地非常真切。 题目“药”的涵义的讨论 学生们认为,“药”这个题目大概有三方面的涵义,既有实指,又有虚指。实指就是作品中的人血馒头,虚指是,鲁迅希望通过本篇小说能够提醒人们尤其革命者,注意寻找一付良药,来疗救麻木者、愚昧者的药方。同时,“药”本身又是联结情节的关键,第一部分是买“药”,第二部分是煮“药”,第三部分是谈“药”,最后“药”无效而终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