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药”的涵义;2、动词的运用;3、颜色词的运用;4、几个道具的涵义;5、华老栓的不答语;6、环境描写;7、人名的意义。 接下来的时间实际就划分成了一个个小单元。 关于动词的运用的讨论 先发动全班一同来找“耐人寻味”的动词,并且都能够说出“耐人寻味”来。 第一部分中,有四个地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并展开讨论: 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学生们都能认为,两个“掏”字,实际写华家钱少而珍贵,那些钱可都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所得,得来不易,所以藏得非常隐蔽。 2、“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按”,“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经过讨论,学生们都觉得,“抖抖地装”“按一按”,写华老栓万分在意钱、珍惜钱,精心装好、藏好,万千小心,怕丢了;一旦丢了,那么,人血馒头就买不来,小栓的病就没有治了。所以,华老栓珍惜钱,实际上,也是珍惜儿子的命,正如一位学生精练概括的,“此时钱就是儿子的命”。 3、“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我特别提醒学生钻研,为什么华老栓竟如此兴奋。 我开玩笑说,“这里华老栓好像吃了兴奋剂,”学生哄堂大笑,我说,“当然仅仅是比方,同学们想想,华老栓的‘兴奋剂’是什么?” 学生们都抓住了“觉得爽快”“变了少年”“跨步格外高远确实把”等等语词。 学生说:“因为药能够给他儿子的生命注入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就给华老栓的生命注入了活力。” 有学生说:“华老栓目光中,看到了儿子康复的希望,看到了华小栓健康走下床,成为一个健壮的青年,而且娶了妻,生了子,华老栓爷爷。” 学生们都会意地笑,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也给予表扬。 我进一步启发诱导:“大家想没想过,鲁迅写华老栓如此高兴,为什么不放在取药回来的路上写,却放在取药之前的路上写?按道理,放在华老栓取了人血馒头回来的路上比较合适。大家设想一下,取药回来,华老栓小心翼翼的捧着人血馒头,边走边想,浮想联翩,越走越高兴。” 我一提出问题,一下有点冷场。学生们都在思索。 我先提醒学生翻书找到华老栓回来时候,鲁迅是描写华老栓的段落。 学生很快找到了: 原文是这样写的: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的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的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