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你大概读过与鲁迅有关的书吧?” 她点点头,又补充说:“初中学《孔乙已》的时候,老师这样讲过,鲁迅的大部分小说大体都能如此去理解。” 我说:“你说的对,而且本篇就可如此解读。” 又一个同学说:“我看,也是揭示夏瑜这样的革命者的悲剧。” 我提示他:“具体说。” “夏瑜是为了解救华老栓这样的下层群众而死的,可是他们却把他的血给吃了。” 我故意说:“这不正是‘得其所哉’吗?夏瑜革命,是为了华老栓这样的群众,而群众吃了他的血治病,他的血不恰好为人民而流吗?夏瑜应当高兴才对,怎么能是夏瑜的悲剧呢?” 学生答:“不能那样理解,夏瑜流血并不是为了让华老栓去吃他的血,而是为了推翻一个旧制度,建设一个新国家,让华老栓们过上好日子。不是让他们去吃他的血。” 我说:“你认为,华老栓知道夏瑜的血是为他们而流的吗?知道夏瑜们革命的这种意义吗?” 学生说:“当然不知道。因为华老栓不知道,所以他才让儿子吃夏瑜的血。” 我又问:“大胆想像一下,如果夏瑜地下有知、地下有灵,知道华老栓们把他的血吃了,高兴不高兴?”我仍然追问刚才的话头。 学生说:“当然不高兴。” 我又说:“吃了革命者的血后,病治好吗?” 学生答:“没有。” 我再问:“夏瑜建设新国家、建设民主社会的革命目的实现了吗?” 学生:“也没有。” 我追问:“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大概也因为群众不了解他们,没有让群众一同参与。” 我说:“所以,请一个同学总结一下,这小说总体上写的哪两种人的悲剧。” 一学生说:“首先是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先驱者的悲剧。(我插话:“是先驱者的悲剧。”)同时又是华老栓们的悲剧。(我插话:“是麻木者的悲剧。”)是双重悲剧。(我插话:“非常好!”)夏瑜们没有启发群众参与,导致革命没有真正成功,是悲剧。华老栓等愚昧麻木的群众却却吃了革命者的血,不知道革命者的血为他们而流,又是悲剧。” 我又接话总结:“他总结得非常精彩。我可以换句话说,‘先驱者’是醒着的人,‘麻木者’是睡着的人,所以,这是醒着和睡着的双重悲剧。此情此景,可以说是‘国家疾未治,群众病未医’。这就是鲁迅笔下当时中国的现实。”我把“醒者悲剧,睡者悲剧,国疾未治,众疾未医,双重悲剧”板书在黑板上。 上面,实际是对作品主旨的讨论。 讨论到如此地步,我已经基本满意。 接着,我要求学生找出本文中“耐人寻味”的“地方”,并说说究竟如何“耐人寻味”。 学生们一时议论纷纷,踊跃异常,差不多都举了手。 学生们首先报题目。我在黑板上一一记录,积累下来,大体有下面几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