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模块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范围:必修2第1至17课) 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1分。) 1.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 A.刀耕火种——耒耜耕作——铁犁牛耕 B.耒耜耕作——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耒耜耕作 D.耒耜耕作——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 下图中的生产工具分别出现在什么朝代( ) A.汉朝和唐朝 B.春秋战国和汉朝 C.三国时期和唐朝 D.都是唐朝 3.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4. 陶瓷制造业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行业之一。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晋南北朝时能制青瓷、白瓷 ②唐时生产三彩陶器,为后来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③唐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④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代,能制造青花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 图3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 右图所示《晋商》一书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 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B. 宋元时期,商业发展进入高峰期 C.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废除 D.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7.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8.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不包括(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 B.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隔阻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D.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形成 9.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 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这一年是( )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500周年 B.哥伦布首航美洲500周年 C.达•伽马到达亚洲500周年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500周年 11.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12. 黑奴贸易体现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其“三角贸易”的航程是( ) A.非洲→亚洲→美洲→欧洲 B.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C.亚洲→美洲→非洲→欧洲 D.欧洲→美洲→非洲→欧洲 13.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 A. 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 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民族主义萌发 14. 约翰是19世纪中期英国伦敦的一家经营规模较大纺织厂的老板,在当时他不可能( ) A.利用汽船运输货物 B.驾驶汽车欣赏伦敦的夜景 C.搭乘火车外出考察 D.远销其产品到世界 15. 下列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呈现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B.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 C.政府对工业企业采取不干涉的态度 D.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 16. 2009年8月19日,世界车展在大连开展,在这次车展上,醇氢动力、混合双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成为亮点。汽车诞生的年代、最早的动力和能源是( ) A. 20世纪初 电力和电能源 B. 19世纪末 电力和石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