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二中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总共35题,共70分,答案请涂在机读卡上) 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高 考资 源网 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 妾一般称谓 妻 (正室)A.三哥(20岁,弱智) 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C.大哥(25岁,聪慧) 妾二(侧室)D.二哥(22岁,残疾) 3、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4、2008年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2000余枚流落海外的秦简,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批秦简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度 ②差额选举法 ③郡县制度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③ B.③④ 高 考资 源网C.①② D.②④ 5.下图是秦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__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秦阳陵虎符 A.太尉 B.皇帝 C.御史大夫 D.丞相 6.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7.右图是签订《南京条约》后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高 考资 源网 A.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8.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9.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10.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这里的“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中日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高 考资 源网 D.②④ 11.《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 A.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B.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C.中国征收关税应与我们协商 D.我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合法了,更便利了 12.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3.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高 考资 源网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4.蔡元培曾撰写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蔡元培悼念的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15.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