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臣密言:臣以险衅①,夙②遭闵凶③。(臣李密说:我因为命运不济,年幼时就遭遇不幸。①险衅:灾难祸患,指命运坎坷。险,坎坷。衅,xìn,祸患。②夙:早,这里指幼年时。③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闵,病困,凶丧。)[“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有什么“险衅”?有什么“闵凶”?激起读者的极大关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①;行年②四岁,舅夺母志③。(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我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就强迫母亲改嫁。①见背:相弃,指丧亲。背,背弃。②行年:经历的年岁。③舅夺母志:舅父逼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这是作者借用典故对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夺,丧失、改变。)[这是紧扣险衅、闵凶四字写出自己幼年的两大不幸,很能激发人们对一个失怙无恃的年幼孤儿的同情。]祖母刘悯①臣孤弱,躬亲②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③,零丁④孤苦,至于成立。(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弱小,亲自将我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到九岁还不能走路,伶仃孤苦,直到长大成人。①悯:悲痛、怜惜。②躬亲:亲自。③不行:不会走路,这里是说体质虚弱。④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从这里开始写自己苦难的成长经历,“孤弱”二字带起下文。这几句写“弱”。作者突出“多疾病”“九岁不行”这种特弱的体质,说明祖母把自己抚养成人,确实不易,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既无叔伯,终鲜①兄弟,门衰祚②薄,晚有儿息③。(我既无叔叔伯伯,又无哥哥弟弟,门户衰微,福祚浅薄,很晚才有儿子。①鲜:xiǎn,少,这里是“无”的意思。②祚:zuò,福泽。③息:子。)外①无期功②强近③之亲,内无应门④五尺⑤之僮,茕茕孑立⑥,形影相吊⑦。(家外没有十分亲近的房族,家里还没有长大到可以出入正门的小孩,我孤苦无依地独立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①外:指自己本房之外的亲族。②期功:丧服名。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九月称“大功”,五月称“小功”。期,jī。③强近:非常亲近。强,甚。④应门:即现在的正门或中门。古代门分类别,《周礼·秋官·朝士职》:“王五门:皋、库、雉、应、路也。”没有长大的“五尺之僮”不能入应门。教材释“应门”为“照应门户”,不确。⑤五尺: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⑥茕茕孑立:生活孤单无靠。茕茕,qiónɡqiónɡ,孤单的样子。孑,jié,孤单。⑦形影相吊:身形和身影互相慰问。吊,安慰。)[这几句着力写“孤”,“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与上文“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句照应;“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与上文“晚有儿息”句照应。从上辈来看没有叔伯,从平辈来看没有兄弟,从晚辈来看只有尚不能走“应门”的年幼儿子,单苗独枝寡人一个,所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便暗示,当年自己长大成人,全靠祖母一个,而现在侍奉祖母,也只能全靠自身一个,别无旁人可以依傍,唯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为下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张本。]而刘夙①婴②疾病,常在床蓐③,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④。(而刘氏早就被疾病纠缠,经常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从未离开半步。①夙:早。②婴:纠缠。③蓐:rù,通“褥”,褥子。④废离:离去。废,即“离”。《诗·小雅·楚茨》:“废撤不迟。”郑笺:“废,去也。”教材释“废”为“废止”,欠妥。)[这几句写服事祖母。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唯一依靠的是自己一人,“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寥寥几句,概括而又具体地勾勒出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 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丧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因此“未曾废离”。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事实根据,写得凄楚尽情,感人肺腑,为下文“供养无主”做好铺垫。 逮①奉②圣朝③,沐浴④清化④。(到了圣朝,蒙受清明政治教化的熏陶。①逮:及、至。②奉:侍奉。③圣朝:指晋朝。④沐浴:本指洗澡,这里是蒙受的意思。④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本段开头称颂朝廷清明教化,以此必不可少的阿谀之词博取晋武帝好感。“清化”二字在文中关涉重大,有领起下文的作用,“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是自己“沐浴清化”的表现,而“孝治天下”也是政治“清化”的内容,这便为全文的论说确定了一个晋武帝可以接受的前提。]前太守①臣逵察②臣孝廉③,后刺史④臣荣举臣秀才⑤。(以前太守名字叫逵的推举我做孝廉,后来刺史名字叫荣的推荐我做秀才。①太守:郡的地方长官。②察:考察。这里是推举的意思。③孝廉:当时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度。④刺史:州的地方长官,这里指益州刺史。⑤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由州推举,与后来明、清朝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供养无主①,辞②不赴命。(我因为供养祖母的事无人主持,就推辞没有接受任命。①主:主持、做。②辞:辞谢、推辞。)[追述自己因“供养无主”,对太守、刺史的“察”“举”,曾经“辞不受命”,对下文有铺垫的作用,一方面说明自己不能应召并非即兴之想,而是确有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的苦衷曾经为地方官吏所谅解,委婉地指斥朝廷催逼甚急有背情理,同时也为下文“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一句张本。]诏书特下,拜①臣郎中②,寻③蒙国恩,除④臣洗马⑤。(诏书特地下来,任命我做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做洗马。①拜:授官。②郎中:官名,尚书省的属官。晋时各部有郎中。③寻:不久。④除:任命官职。⑤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洗,xiǎn。)猥①以微贱,当②侍东宫③,非臣陨首④所能上报。(以我这样微贱的人,来侍奉太子,我肝脑涂地也不能报答皇上的恩情。①猥:wěi,辱、鄙,自谦之词。②当:任、充当。③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住东宫。④陨首:丧命。陨,yǔn。)臣具①以表闻②,辞不就职。(我把以上个人的苦衷和对朝廷的感激之情都详细地写在奏章里让皇上知道,辞谢不能就职。①具:详尽。②闻:使……闻。)[这里转入文章主题,申述自己对朝廷的征召曾经上呈奏表。作者在申述“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之前,极力陈说自己乃卑贱之人,一再蒙受“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用这些阿谀词语歌颂皇恩浩荡,表白自己深明皇上宠幸恩德,表达自己对皇上无限感敢之情。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使皇上对自己的辞官不致产生反感和误解。]诏书切峻①,责臣逋慢②。(但是朝廷又下诏书,言辞急切严峻,责备我有意回避,怠慢上命。①切峻:急切严厉。②逋慢:回避怠慢。逋,bū,逃跑,这里有回避、拖延的意思。慢,怠慢、傲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①临门,急于星火②。(郡县的官员前来逼迫,催我启程上路;州官亲自登门,逼迫急于星火。①州司:州官。②星火:流星的光,这里形容催逼得十分紧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①;欲苟顺②私情,则告诉③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④。(我想奉了诏书奔驰上任,却因为刘氏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想苟且顺从私情,一再向长官请求、陈诉都得不到许可:我的进退,实在艰难。①笃:这里指病重。②苟顺:姑且迁就。③告诉:请求、诉说。④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尴尬。)[这里写“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之后,并未得到朝廷体谅,朝廷仍然“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州郡更加临门催逼,急如星火,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切峻”“责臣”、“逼迫”“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描写了自己所蒙受的巨大压力。自己在万分惶惧中,“欲奉诏奔驰”,对皇上尽忠,奈何“刘病日笃”;“苟徇私情”,对祖母尽孝,奈何“告诉不许”。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就这样委婉地渲泄了忠孝两难的矛盾痛苦的思绪。] 第二段抒写自己忠孝两难的矛盾痛苦。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八个字歌颂晋武帝的圣明,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虽然州郡朝廷多次征召,“优渥超擢”,但自己因“供养无主”,“辞不就职”的苦衷。然后叙述朝廷催逼甚急,使自己陷入忠孝难全、进退无据的两难境地。那末作者对这一人生难题,究竟如何决断呢?怎么样才能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这便为下文留下悬念。 伏惟①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②,犹蒙矜育③,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我思量圣朝是以孝道治天下的,凡是年老的人,尚且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实在特别厉害。①伏惟:俯伏思量,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伏,俯伏。惟,想。②故老:遗老,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③矜育:怜惜抚育。矜,jīn。)[文章遥承“沐浴清化”而来。“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一个个都“沐浴清化”,“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像我如此异乎寻常的“孤苦”,更应受到朝廷“矜育”呀!这几句写法非常高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皇命,奏表抗旨,将有杀身之祸,作者为了摆脱这个困境,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使自己处在尤应蒙受“矜育”的有理地位,这样便巧妙地消蚀了与晋武帝的对立关系:不仅没有抗旨,反而是遵旨而行。]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①,本图宦达,不矜②名节。(而且我年轻时曾经事奉蜀汉伪朝,历任尚书郎等官职,本来就是希图官位显达的,不注重名誉和节操。①历职郎署:指李密在蜀国曾任郎中和尚书郎。历,列。郎署,郎官衙署。署,官署,衙门。②矜:注重、崇尚。贾谊《陈政事疏》:“故人矜节行。”)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①蒙拔擢②,宠命③优渥④,岂敢盘桓⑤,有所希冀⑥。(现在我是一个亡国的卑贱的俘虏,最微贱最鄙陋,反而受到过分的提拔,哪里敢徘徊犹豫,存有更高的希望呢?①过:过分,指屡次迁升。②拔擢:提拔、提升。擢,zhuó,拔。③宠命:恩宠的任命,指拜郎中、洗马等官职。④优渥:优厚。渥,wò。⑤盘桓:徘徊、拖延,指犹豫不决的样子。⑥希冀:希望、企图,这里指非分之想。)[一个“且”字引出第二层意思,剖露心迹,说明“辞不就职”绝无非分之想。李密为什么要特地申明这个问题呢?原来,古人讲求气节,所谓“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李密曾在蜀汉任官,现在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所以李密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申明自己不出来做官不是因为怀有二心,讲求“名节”,借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再次消蚀与晋武帝的对立。]但以刘日薄①西山,气息奄奄②,人命危浅③,朝不虑夕④。(只因为刘氏的生命就象太阳落到西山,气息微弱,活不长久,朝不保夕。①薄:迫近。②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③危浅:活不长。危,危弱。浅,指时日不长。④朝不虑夕: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么样,这是说随时都可能死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我没有祖母,不能到达今日;祖母没有我,不能了结余年。)祖、孙二人,更相①为命,是以区区②不能废远③。(我们祖孙二人交替相依为命,所以我拳拳情深不能远离。①更相:交互。②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③废远:远离。废,离。)[这里笔锋一转,一个“但”字引出“区区不能废远”才是“辞不就职”的真正原因。作者先叙写祖母大限即至的凄苦危殆,接着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血肉亲情,最后写出“区区不能远废”,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作者突出一个孝字,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由于作者突出了一个情字,既有对祖母的拳拳孝顺之情,又有对朝廷的绵绵感激之情,更有对皇帝的耿耿尽忠之情,便能打动晋武帝的心,使晋武帝由对立、怀疑到慢慢产生同情。] 第三段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以求得晋武帝的体恤。针对上文自己处在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晋既以孝治天下,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理应得到朝廷“矜育”。随后申说自己出仕蜀汉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现是“亡国贱俘”却“过蒙拔擢”,不敢再有非分之想,以此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博取武帝同情。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①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这样我尽节于陛下的日子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短。①陛下:对帝王的尊称。)乌鸟私情①,愿乞终养。(乌鸦有反哺之情,我乞求奉养祖母到最后。①乌鸟私情:相传当乌鸦年老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们就四处觅食,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所以常用乌鸦反哺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晋成公绥《乌赋序》:“夫乌之为瑞久矣,以其反哺识养,故为吉鸟。”)[这是本文很重要的一层意思,表现了作者说理的周密。古代的道德标准是,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虽然符合晋以孝治天下的原则,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仍然会落得一个不忠不义的罪名。《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 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但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忠孝双全,人尽其美。在这样的基础上又以“乌鸟私情”作喻,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作者如此写来是要表明,自己尽孝不仅无碍尽忠,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尽忠。读到此处,晋武帝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孝子而且是一个忠臣,情感自然也会由同情而上升到喜悦舒心。]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①所见明知,皇天后土②实所共鉴③。(我的辛酸悲苦,不但蜀地的人士及梁、益二州的长官看见了,知道了,就是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①二州牧伯:这里指太守逵与刺史荣。二州,指益州和梁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勉县东,二州区域大致相当于蜀汉所统辖的范围。牧伯,刺史。上古一州的长官称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称刺史。伯,长。②皇天后土:犹言天地神明。③鉴:明察。)愿陛下矜悯①愚诚②,听③臣微志,庶④刘侥幸,保卒余年。(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微小的志愿,希望刘氏能够侥幸地终其天年。①矜悯:怜恤。②愚诚:愚拙的至诚之心。谦卑的说法。③听:听许,准许、同意。④庶:希望。)[这里遥应“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等句,用蜀地人士州官可作明证的事实,请天地鬼神“共鉴”的誓言,表白自己“愚诚”,所言全是实情,进一步用一片诚心打动晋武帝,请求他“听臣微志”。]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①。(我活着当舍身图报,死去也当结草报恩。①结草: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魏颗,把武子的遗妾杀死以后殉葬。魏颗没有照他父亲说的话做,而是把她嫁出了。后来魏颗跟秦国的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了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到了晚上,魏颗梦见结草的老人,他自称是没有被杀死的魏武子遗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后来就把“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①,谨拜表以闻。(我怀着象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十分恐怖畏惧的心情,恭恭敬敬地拜送上这道表章禀告陛下。①犬马怖惧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表文终了,李密披胆沥胆,泣血陈情,如果皇上能“听臣微志”,让祖母“保卒余年”,决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恩。所求如是之“微”,而所报却如是之大,晋武帝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不会不被李密的这个忠臣孝子、赤胆忠心的臣子所打动。] 第四段,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的年龄,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忠孝可以两全,在此基础上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接着再申述“愚诚”,恳切地说明自己的情况天人共鉴,绝无虚假,恳求皇上“听臣微志”。最后表示如果皇上能满足自己微小的愿望,让祖母“保卒余年”,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样,作者便深刻地说明了尽孝是为了更好地尽忠,用自己对朝廷的忠来博取朝廷对自己的孝的理解和同情。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李密上表的目的就是“愿乞终养”,希望晋武帝体谅他祖母刘氏“供养无主”,答应其“辞不不职”。但是,也有人认为,李密的本意是当时不愿事晋,奉养祖母只是借口。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托辞。但妙在遮掩巧妙,不露痕迹,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说得合情合理,天衣无缝,不由晋武帝不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