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一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一下学期 期末历史试题 1、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两宋 3、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4、《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5.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6.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7.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8.下图深色部分反映的是19世纪末某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分布情况。综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国家是 A.英国B.俄国C.美国D.法国 9.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10.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11、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12、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D.美元逐渐升值 13、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14、右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15、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41.53.2430.720.6 结束年54.517.127.20.04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