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 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 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答案】 (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 【点拨】 22.(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30题)(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⑴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⑵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⑶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⑷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答案】⑴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⑵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⑶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拨】本题考查的角度新,设问好,起点高落点低,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历史阐述、历史评价能力。本题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问题,题目通过设制不同的问题,把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经济建设不同模式加以类比,表面上看,设问较难,其实考生只要审题细心,再回忆课本相关知识,就能作答了。第一问,看懂材料即可概括回答,难度不大。第二问是评价历史事件,要求考生一分为二看问题,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斯大林模式。这在平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大家都会注意到的。第三问,关键是要抓住时间限制词“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第四问,其实是问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式和作用。这个题目给我们的教学和学习的启示是,不要割裂中外或古今历史,注意同类问题的比较记忆。 (1)注意题中要求“农业政策的变化”。依据材料可知“变化”指的是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目的是为加快工业化的建设。 (2)解答时应注意短期影响和长远影响,并应考虑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负面影响。 (3)首先判断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1958-1962年是“二五”计划。由此可知与此时间相符的运动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开展的合作化运动及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第一小问回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举措即可,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回答第二小问时可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作答。 23.(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3题)(11分)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 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点拨】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第一问联系:新经济政策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第二问可以对比两者的所有制: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上斯大林时期是高度集中管理。第三问理论可以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入手点;实践上可以从经济、政治两方面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工业化的局限性的理解。第一问不准确,因为苏联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第二问从优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局限:有明显的倾向性。 24.(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39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6分) (5)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 该国的经济状况。(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6分) (6)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2分) 【答案】 (4)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6)略。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苏联的改革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进行解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