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高考试题考点专题汇编(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D
    【点拨】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20世纪30年代初”“ 技术决定一切”特别是联系其时间可以得出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10.(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3题)《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答案】C
    【点拨】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此类型试题要决在于抓住历史阶段特征。
    11.(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22题)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B
    【点拨】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的再认再现能力,是新增加的考点。从材料中“粮食垄断”“禁止粮食贸易”“禁止保存或隐藏余粮”可判断是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题干中材料分析,是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18~1921年,此时期出于苏俄三年内战期间。故B项符合题意。
    12.(2009年江苏高考19题)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
    13.(2009年江苏高考17题)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 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14.(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8题)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
    【点拨】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15.(2011年江苏高考17题)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答案】B
    【点拨】本题利用“阳台对话”这一历史事件,考查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演变。根据相关所学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苏联,作为回访,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在1973年访问了美国。从1972年开始,苏美两国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苏美关系缓和。本题A项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时间上与材料不吻合。C项冷战格局的终结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为标志。D项说法错误,当前多极化格局并未建立起来,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据此本题应选B项。“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趋于缓 和。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位时期;苏联解体后,美苏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说明A、C、D表述错误。
    16.(2011年海南高考20题)“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答案】D
    【点拨】抓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
    17.(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22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来源:学§科§网Z§X§X§K]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
    18.(2008年江苏高考23题)(14分)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