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高考试题考点必修一专题汇编(6)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3)此题考查的是对五四运动影响的理解。可以从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0.(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5 “没有开化得中国佬” 图16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图17 “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点拨】第一问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第二问,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认为中国愚昧无知,任人欺负。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就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有关。第三问,材料四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表现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从经济上讲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政治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造成的。第四问,“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为“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的环境注意分国外和国内环境作答。国内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从冷 战局面和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中国采用一边倒的政策是明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使新中国同旧中国的 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一边倒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三条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1)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郡县制的积极作用的理解。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直接概括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问作用可以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政治统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影响后世:其制为历朝所沿用加以概括。
    (2)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英国对中国的看法及成因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外因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看法可以归纳为: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第二问成因:可以从主观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客观原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第三问:外部原因即民族矛盾: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以概括。
    (3)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不足在于对外妥协: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根本上在于中国国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加以归纳概括。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一边倒”方针的表现及其实施的背景和重大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五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表现可以直接归纳: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问国内外环境可以从:自身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形势: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两方面归纳即可。第三问意义:革命性: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维护国家主权: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开创外交新局面: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加以概括。
    51.(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29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⑵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⑶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答案】⑴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⑵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⑶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点拨】本题引用学术观点,引领考生答题,是创新命题,对考生的学科能力要求比前几题更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民主革命。第一问,摆出两种不同观点,要求考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历史观点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然后回答,题目本身不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和角度作评价。近代中国历史一是列强侵华屈辱史,二是中国人民反抗的抗争史,两条线索两个角度的大事件考生并不陌生,关键在于“评价较高”,对众多大事件(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的取舍问题,估计考生不好把握。第二问难度较低,要求考生再认再现辛亥革命的作用影响。第三问难度较大,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估计不少考生习惯地把新中国成立的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一一列出,这就与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对不上了,必定会丢分。其实,这一问是近年新的命题方向“对新的研究视角的运用”的一次考查,考查考生 “使用借鉴方式评论历史史实”(考试说明中的高考能力要求)。此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不死记硬背课本或老师的笔记;要关注学术研究,不照本宣科。
    (1)注意材料一中给出的两条基本线索,对第一条线索的评价应是比较低的,主要是通过这一时期的侵略战争来体现;对第二条线索的评价是较高的,可按照时间顺序列举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2)一是回答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二要注意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是它的局限所在。
    (3)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答。
    本题创新之处:两种不同观点不同角度,分别运用观点解答以及综合运用观点分析具体历史问题,对观点角度本身不作评介。第三问难度较大,习惯思维影响较大,对新的研究视角的运用是新的命题方向。对应的考试说明能力要求:使用借鉴方式评论历史史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