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高考试题考点必修一专题汇编(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A
    【点拨】此题考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立场。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持态度为“中立”,再联系“内战双方”,即可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侵略者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准备坐收渔利。
    13.(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
    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点拨】本题以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作为切入点,以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社会情况(尤其是社会习俗)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稍大。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总之,材料里作者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故选A项。
    14.(2011年海南高考17题)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答案】A
    【点拨】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所以A符合题意。
    15.(2010高考安徽文综15题)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答案】A
    【点拨】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16.(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5题)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答案】C
    【点 拨】青岛问题即山东问题,力争青岛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质,曹汝霖和章宗祥是北洋军阀的代表,反对他们两人体现了反封建。而A、B、D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17.(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20题)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
    【答案】C
    【点拨】该题考查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的再认再现能力,是新增加的考点。《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ABD项与史实不符。
    “双减双交”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土地公有制是在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实行农村公社实现的;保留富农土地是1950年进行土改时的政策。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予以排除。解放战争时期,也就是1947年,中共在解放区推行土改,在中共当时主要矛盾由抗战时期的“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对派之间的主要矛盾,农村中就体现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彻底消灭剥削阶级,中共推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最终使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正确答案:A
    18.(2008年广东高考8题)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点拨】按照阶级分析法,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中国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故选D符合题意。
    19.(2011年海南高考16题)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答案】B
    【点拨】注意“公派”两个字,公派生按正常是应该支持政府的,毕竟是政府出钱给他们出国深造的。这与私人留学是有区别的。除非政府出了问题,才会转向反对的。从1872年到1875年,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回来时,清朝正实行洋务运动,国力相对强盛相比,公派留学生自然拥护国家政权,为国效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这个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故选B。
    20.(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9题)1944年11月赫尔利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这时美国驻华使馆在( ) A.西安 B.昆明 C.桂林 D.重庆
    【答案】D
    【点拨】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因此美国的驻华使馆应该是在重庆。
    21.(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4题)①90年前的 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①③是历史史实,②④是历史评价。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①和③属于叙述回忆史实;②和④属于历史评价。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2.(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6题)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了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事实证明只有赢得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民主、共和。从题干可以判断A项不符合题意,由时间可以判断D项不对,因为列宁在这之前已经逝世.而五四运动是列强掠夺中国的结果正好与题意相反.辛亥革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欧洲列强所不允许的,正好导致了欧洲列强与落后实力的代表袁世凯的相互勾结。
    材料表明中国的革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选项ABD符合,向西方学习的“自由民主共和”等革命目标,排除A项,讲话的人是列宁,1924年逝世,D排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