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选项ABCD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资政新篇》内容统一政令,依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兴办保险事业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答案】C 【点拨】由题目中所给材料可知C选项的“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兴办保险事业”符合题目意思。ABD中的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社会建设等方面。 45.(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3题)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B 【点拨】本题围绕当今热点各国的近现代化问题展开设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否定C项不符合题意,而D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当时并没有实施。太平天国虽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没有真正实行过,因此A项不对。但是,却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解答该题,首先要搞清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是政治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肩负起了民主革命的反封建反侵略基本任务,属于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但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王朝,主要功绩是沉重地打击了专制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答案选B。选项A、D叙 述不当,C不是主要表现。该题思维含量高,难度中等。 46.(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4题)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答案】D 【点拨】中共一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党的最高革命纲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47.(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40题)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圣火于2008年5月4日开始在国内113个城市传递,既经过了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又经过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区。 北京奥运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冈山→南昌传递,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图13 图14 图15 图1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图14 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会见地址 图15 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 请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第一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排序:图( )→图( )→图( )(2分) 历史意义:(6分) 图13: 图14: 图15: 【答案】(3)排序:15→14→13 图13: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 图14:创建了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1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点 拨】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可作答。图1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1931年,标志着红色政权的建立;图14 井冈山会师发生于1328年4月,对军队进行整编;图15 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人民军队诞生。 48.(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8题)辛亥革命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1 1分) 【答案】 标题部分(3分) ① 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3分) •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 •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1分) •一场伟大的革命 其他答案: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0分) •辛亥革命百年祭 观点部分(4分) ③ 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 •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 •提倡人人平等 其他答案。(0分) ⑤ 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 其他答案。(0分) 史实部分(4分) ② 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立民国 其他答案。(0分) ④ 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 其他答案。(0分) 【点拨】本题以辛亥革命的小论文为切入点,通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高考不回避热点。①标题可从“(一)”“(二)”中明显可以看出激进与保守,故标题要点明革命的二重性;②可从革命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政治的角度分析;③可从称谓、礼仪中概括,二者属于西方近代文明礼仪;④从当要的角度,可从中央或袁世凯角度分析;⑤从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等 综合概括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本题主要考查编写论文提纲的基本能力。从材料示例可知,论文提纲由两部分组成:标题和目录。首先,标题部分,完成标题空缺。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具有两面性:成功与失败并存、革命性与妥协性并存,因此标题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其次,目录部分,一类目录是观点,如③、⑤,作答依据是提炼出的观点必须与史实相一致;二类目录是史实,如②、④,作答依据是举出的史实必须与观点相一致。 49.(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2题)(9分)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2分)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3分) 【答案】 (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点拨】 (1)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政治影响的理解。可以从政治上: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等方面加以解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影响的理解。可以从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方面考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