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 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 是一种恐怖政策 B. 是一种应急措施 C. 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D.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解析:B 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可以长期实行的政策,但当时的俄共试图利用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遭到了失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其实施的历史背景,它是在战争状态下采取的非常措施,直接目的在于保证俄国国内战争的胜利。 2.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主要得益于(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斯大林模式 解析:B 本题考查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践。“拄着拐杖走路”说明当时苏俄经济渐有起色,应是新经济政策。 3.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罗斯福新政 D. 改革开放 解析:B 1921年,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方面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说明在当时的俄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包括国家资本主义)。 4.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解析:D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 5.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 A. 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 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 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A 1917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具体情况,全面分析了俄国革命的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策略,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B项是马克思创立的,C项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D项是斯大林提出来的。 6.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 余粮收集制 B. 企业国有政策 C. 粮食税 D. 义务劳动制 解析:A 题干中的材料主要是涉及对粮食的无偿征收,是余粮收集制。 7.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解析:B 这段话反映了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8.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A.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 B.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 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D. 所制定的目标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解析:C 当生产关系超过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实质是( ) A. 由社会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 B. 由无产阶级专政倒退到工农民主专政 C. 把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D. 从超前的生产关系倒退到现实位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