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