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文言文攻略:常见文言虚词用法(2)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高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