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江西省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10-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D2.D    3.C    4.①孔子立志向学,启发我们要以“个别发展”(自身发展)为核心进行生涯规划。②孔子不同阶段有不同成长目标,启发我们要关心个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变化。    5.①高中阶段属于职业生涯黄金周期中的试探期。②这一阶段,高中生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和工作层次缺乏认知,需要接受这一方面的教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以偏概全。由材料二中“‘慢就业’火热,这背后有观念变迁等因素,但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可知,“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有了从看重、计较分数到看重专业的变化”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很多人选择学校、专业,最看重、最计较的就是与分数‘门当户对’,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费,专业如何倒在其次——选专业靠感觉、凭印象,甚至完全依赖家长”可看出,没有提到这种变化。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美国学者帕森斯所提出“人职匹配”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的核心在于人的“个别差异”。
    C.很明显是一种逃避,不是一种主动寻求“让工作匹配生活”的方式。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以及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孔子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为人处世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孔子一生都在不断学习,这与材料一中的“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则是人的‘个别发展’,人的职业生涯是发展变化的,是让工作来贴近人的生活”的理论相契合。这就启示我们,要以“个别发展”(自身发展)为核心进行生涯规划。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这符合材料一中的“舒伯认为,只关心人的一两次职业选择是不够的,应该关心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变化”这一观点。孔子不同阶段有不同成长目标,启发我们要关心个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变化。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舒伯认为,15~24岁是个人认真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的黄金周期”“而高中阶段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期中的‘试探期’”,可见高中阶段属于职业生涯黄金周期中的试探期。
    材料二“现实中,关于生涯规划,很多学生都是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的,而且是‘被开始’的。很多人选择学校、专业,最看重、最计较的就是与分数‘门当户对’,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费,专业如何倒在其次——选专业靠感觉、凭印象,甚至完全依赖家长”“多方合力,让孩子对自己、对职业、对今后的生活有更多认识和想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将其转变成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这是学生最需要的‘干货’,也正是教育者、社会的责任所在”,可见这一阶段,高中生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和工作层次缺乏认知,需要接受这一方面的教育。
    6.A7.C    8.①“德邻粮行”名副其实,以此为题,便于塑造掌柜张天德的人物形象。②“德邻粮行”揭示了掌柜张天德以德为邻的高尚品格,集中体现了小说主题。③“德邻粮行”是全文的线索,文章通过德邻粮行的兴衰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9.①小说的主线:张天德赈济灾民——粮行粮尽,借钱买粮赈灾——粮行关闭——受救百姓报恩——粮行兴盛。小说的次线:马聚财借旱灾的机会发财——聚财粮行兴旺——马聚财收购不到粮食——聚财粮行关闭。②小说主次线偕同,使得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两相对比,也使得小说的主题得到更深的挖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 “马聚财认为自己福薄命浅,承受不住积德行善的好事,所以拒绝赈济灾民一事”错,因果关系不当,根据原文“天德兄别看我的生意做得不小,但盈余不多,至今还欠着北方粮商的货款,店里的存粮也不多,实在是没有能力撑起这个事情。再说了,在商言商,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这不赚钱还赔本的买卖,只有傻子才愿意干”“我福薄命浅,承受不住。再说了,我还想借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笔小财呢”,这是马聚财拒绝张天德的托词,他拒绝的原因是吝啬,不愿捐粮。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 “自然环境描写真实”错,本文没有自然环境描写,开头段“嘉庆年间,河南西南部大早。庄稼颗粒无收,尤以豫西南赊店镇附近最为严重。一时间灾民纷纷涌入镇内,拖儿带女,沿街乞讨,哀号连天,弄得人心惶惶,集市大乱”是社会环境描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以“德邻粮行”为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上,便于塑造张天德这一人物,突出了张天德的美好德行,“嘉庆年间,河南西南部大早。庄稼颗粒无收,尤以豫西南赊店镇附近最为严重。一时间灾民纷纷涌入镇内,拖儿带女,沿街乞讨,哀号连天,弄得人心惶惶,集市大乱”等叙述,可以看出张天德仗义疏财,救灾民于水火,集中体现了小说赞美人性美的主题;
    从情节结构上,小说写德邻粮行从施粥赈灾到粮行无力赈济再到最后粮行重新开张,小说均是围绕德邻粮行来展开故事,可见,“德邻粮行”这一题目是小说的线索。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及其作用的能力。
    小说以张天德粮行的赈灾、重新兴盛过程为主线。张天德赈济灾民——“作为镇上粮行的扛把子,德邻粮行的掌柜张天德决定在镇西的寨墙外设立粥棚,每天为灾民施舍粥饭”——粮行粮尽,借钱买粮赈灾——“二十多天下来,德邻粮行的粮食所剩无几,已经不能满足灾民的需要”“张天德一咬牙,还是按马聚财出的价格买了粮食”——粮行关闭——“经过这场灾难,德邻粮行彻底垮了,粮无粮,钱无钱,伙计四散。张天德只好关了店铺,靠给别人干点儿杂活儿勉强度日”——受救百姓报恩——“我们的粮食只卖给您。当年要不是您仗义施粥,我们早就横尸荒野了。我们今天是来报恩的”——粮行兴盛——“德邻粮行生意又恢复了。南来北往的粮商得知张天德仗义疏财的事情后,都愿意和德邻粮行做生意。德邻粮行的生意越做越大,比以前还要红火”;
    小说以马聚财不去赈灾、借赈灾发难民财,最终粮行倒闭为次要线索。马聚财借旱灾的机会发财—— “天德兄,既然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你一个人干吧。我福薄命浅,承受不住。再说了,我还想借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笔小财呢”——聚财粮行兴旺——“马聚财趁机把粮价提高了一倍,还说你爱买不买”——马聚财收购不到粮食—— “借机发了大财的马聚财在街上碰到张天德”——“马聚财一看德邻粮行又开张了,连忙以高出德邻粮行两成的价钱收购粮食,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把粮食卖给他,也没有人愿意到他的粮行去买粮,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冷清,最后只好关门歇业了”;
    小说双线结构,两条线索交织,使小说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并在两条线索中把张天德仗义疏财、赈济灾民的美好品德和马聚财吝啬小气、大发灾难财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人性美的主题。
    10.B11.C    12.B    13.(1)过于注重俭约朴素,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是可以的,但若只以这个方面作为衡量人和物的标准,失掉的人才或许会很多。
    (2)如果计划不能预先明确,轻视小看敌方的实力,军队多次行动,出动后毫无成效,这正是古人所警戒的。14.①因为毛玠素来信守节操、刚直忠诚公正,为很多官员所忌惮。
    ②因为毛玠出身于一般官员,受到特别的提拔,多年来一直受到宠信,应该不会诽谤曹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毛玠如果确实有诽谤您的话,就应当处死暴尸街头;如果毛玠没有这样的事,禀告事情的人就要加上诬陷大臣而迷惑主上视听的罪名;两方面都不加以考查,我私下里感到不安。
    “有”作谓语,“谤上之言”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误”作谓语,“主听”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就”,就任,就职。/接近,靠近。句意:大将军幕府征其为官,皆不就任。/金属在磨石上磨砺就会锋利。含义不同。
    B.“既”在两句中的含义均为“……之后,已经”。句意:魏国建立后。/下酒的饭菜已经吃完了。含义相同。
    C.“所以”,表原因,……的原因。/表凭借,用来。句意:我没有同意的原因。/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含义不同。
    D.“之”,助词,的。/动词,到。句意:如今的关键。/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奔到沛公的军营。含义不同。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洽对曰:‘玠信有谤上之言,当肆之市朝,若玠无此,言事者加诬大臣以误主听,二者不加检核,臣窃不安’太祖不听”可知,太祖最终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过中”,超过适当的限度;“格”,衡量;“所失”,所字结构,失掉的人才。
    (2)“素”预先;“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轻视小看;“举”,行动;“庸”,功勋,功劳。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洽陈玠素行有本,求案实其事”“刚直忠公,为众所惮”可知,从毛玠的人品来看,他素来信守节操、刚直忠诚公正,很可能为很多官员所忌惮,因而遭受诋毁。
    根据“以玠出群吏之中,特见拔擢,显在首职,历年荷宠”可知,从毛玠的仕途境遇来看,他一直受到曹操的赏识和提拔,身居要职,诽谤曹操的可能性很小。
    参考译文:
    和洽,字阳士,汝南郡西平县人。被举为孝廉,大将军幕府征其为官,皆不就任。于是与亲戚故旧都向南投靠刘表。曹操夺取荆州,征辟和洽为丞相掾属。当时毛玠、崔琰都以忠正清廉受到重用,他们选拔官吏以节俭为主要条件。和洽进言说:“国家大政,在于权位与人才,不能只凭节俭一个方面来衡量。过于注重俭约朴素,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是可以的,但若只以这个方面作为衡量人和物的标准,失掉的人才一定会很多。设立教令,观察风俗,贵在合度适宜,这样才可以推广。如今一概推崇难以做到的作法来检核官吏,勉强能够做到,也一定会有很多弊端。古代推行大政教化,务必使其通达人情而已。凡是偏激过分的作法,都容易使人隐瞒真情。”
    魏国建立后,和洽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发生了毛玠诽谤曹操的事件,曹操见到近臣时,极度愤怒。和洽陈述说,毛玠素来信守节操,请求调查确实。退朝后,曹操下令说:“和侍中近来请求调查确实,我没有同意的原因是要重新考虑这件事。”和洽应对说:“如果确实如告发者所说,毛玠的确罪过深重,不是天地所能承载。臣下并不是胆敢歪曲天理、偏袒毛玠,以此来破坏天理人伦。只是认为毛玠出身于一般官员,受到特别的提拔,处于显要地位,多年来一直受到宠信,刚直忠诚公正,为很多官员所忌惮,不应该有不良行为。然而人心难保不变,应该明确妥当地考察复核,从两个方面验证属实。如今圣上恩德地、含忍污垢地施加仁义,不会忍心因为涉及到君臣伦理,而使是非曲直分辩不清,疑虑就从现在开始了。”曹操说:“我之所以不加以考查,只是想使毛玠和禀告事情的人两方面都得以保全罢了。”和洽说:“毛玠如果确实有诽谤您的话,就应当处死暴尸街头;如果毛玠没有这样的事,禀告事情的人就要加上诬陷大臣而迷惑主上视听的罪名;两方面都不加以考查,我私下里感到不安。”曹操没有听从。
    魏明帝即位后,又进封为西陵乡侯,食邑二百户。太和年间,散骑常侍高堂隆上奏:“到了季节,还没有风,却有荒废的气象,一定是官员们不勤于自己的职责,而使天气反常。”皇帝下诏谦虚地反省自己的过失,广博地咨询不同意见。和洽认为“民众不多,耕地且少,白吃饭的人很多。自春夏以来,百姓为徭役所困扰,农业被荒废,而百姓叫苦不迭,季节风不来,未必不是由于这个原因,消除天气反常的办法,莫过于节俭。如今的关键,就在于减省劳务烦杂的徭役,减免其他的多余事务,以便为军队提供储备。三方边境的防守,应该早做准备。要观察分析敌人的虚实,招募训练士兵,在朝廷上筹划好战胜敌人的策略,明确攻取的计划,再详细地征求众人的意见以求没有缺漏。如果计划不能及早明确,轻视小看敌方的实力,军队多次行动,出动后毫无成效,这正是古人所警戒的。”后又转任太常,生活清贫,信守节操,以至出卖田宅生活。魏明帝知道后,加赐给他粮谷绢帛。死后,赐谥号为简侯。
    15.D16.①以设问句提出问题。词的上片用“问神京何在?”“天地凭谁整?”将南宋偏安一隅,敌人虎视眈眈的政治形势摆出。②以生动的比喻阐明问题。词人借救棋局为喻,对苟且偷安的执政者当头棒喝,形象生动地指出朝廷应该采取紧急措施。③联系当下现实提出警告。前方暂告平静无事,但干戈未止,战事未休,敌人窥伺江南,这种安宁只是一种假象。希望统治者坚定收复中原失地、起用抗战人才的决心,同时也暗含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句的能力。
    D. “词人萌生了凌空飘然,超脱俗世的思想”错,山河影,传说月中阴影原是地上山河之影。这里词人借拂拭月亮表现澄清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强烈愿望。并非想要超脱俗世。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的上片用两个设问“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 “天地凭谁整?”,两问两答,将将南宋偏安一隅,敌人虎视眈眈的政治形势与面临的任务摆出;
    “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牧时著数宜紧”,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让南宋统治者从中警醒,时局危急,应该及时改变,采取救国措施;
    18.①汗马功劳②势不可挡③深入人心19.桐油因为具有耐酸、耐碱、耐热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地用于车船、渔具、电器等的制作工艺。    20.使用叠词,使油桐花更形象,更确切突出其主体在风中发出的声音和姿态的特点,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用比拟,把油桐花拟人化,形容油桐花种植面积很广,抒发对油桐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汗马功劳”,原指在战场上立下战功。现泛指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前文提到了桐油的优点用途,此处成语表达其为郑和下西洋做出的贡献,因此可用“汗马功劳”。
    “势不可挡”,是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此处现代工业与现代文明相对应,“突飞猛进”对“势不可挡”,以形容现代文明的发展态势。
    “深入人心”,深深地进入到人们的心里。指已经被多数人深深地理解、信仰和拥护。此处形容生态文明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因此此处可用“深入人心”。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具有”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等”后加“优点”;
    二是并列不当,“电器”和“日用品”并列不当,可删掉“日用品”;
    三是句式杂糅,“用于……中”应删掉“中”。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哗啦啦”“飘飘洒洒”为叠词,“哗啦啦”,形容油桐花在风中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飘飘洒洒”强调油桐花在风中纷纷落下的状态。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满山遍野是你家”运用拟人修辞,比拟的使用,使油桐花具有了人的情感和特点,更好的突出了油桐花种植面积之广,漫山遍野都是,抒发对油桐花的喜爱之情。
    21.①从栽植历史来看    ②为何要栽三棵槐树    ③槐树又称“宫槐”    22.A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后文“早在先秦时槐树已是被官方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据《周礼·秋官》记载……”可知,这部分是在写种植槐树的历史,故①处作为领起句,应填写“从栽植历史来看”一类的内容;
    第②处,根据空白处之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问句;又根据后文“原来是方便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上朝时找准自己的站位,即所谓‘三公位焉’” “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是在回答空白处的问句并进一步阐释原因,故此处应填写“为何要栽三棵槐树”一类的句子;
    第③处,根据前文“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和后文“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可知此处应填写槐树的别称,故此处应填写“槐树又称‘宫槐’”一类的内容。
    最后要注意字数限制。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
    A. 表示引用;
    BCD三项均为特定称谓。
    故选A。
    23.例文:
    你的脾气里藏着你的成长
    对煮一碗馄饨给自己吃的老奶奶非常感激,与给自己煮了十多年饭的妈妈争吵负气,女孩这种对外人和家人态度悬殊的表现,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把善解人意、温和脾气留给外人,把赌气任性、糟糕情绪留给最爱你的人,这是一个人不成熟的表现。而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埋怨迁怒,不任性耍横。所以说,你的脾气里藏着你的成长,藏着你的格局。
    幼稚者,从未长大,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亲人是触发坏脾气的火山口,外人则是化解坏脾气的消防栓。因为,这种人,在至亲圈子里,是被爱包围的、备受呵护的,他们无处安放的坏脾气,在最爱自己的人那里被默默承受、温柔以待。所以,为平心气,坏脾气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左冲右突,肆意冲撞。而这种人,在外部环境里,又是孱弱无能的、自卑无力的,但已然领教到自己的坏脾气在外人那里只会得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甚至变本加厉的结果。所以,为避伤害,坏脾气又如一头温顺的小鹿,小心翼翼,压制收敛。这种人一如当年的清政府,对百姓肆意搜刮、不闻不问,对列强卑躬屈膝、割地赔款。这种没有分寸的操作,矮小短视,可气可叹!
    睿智者,成熟稳重,深知做事需合情合理,如遇冲突,懂得克制脾气,冷静镇定,妥善处理。因为,亲人之间,或血脉相连,或由衷关切,或倾心付出,虽难免或无心之失,或弄巧成拙,或意见不一,但皆缘一个爱字,又岂可任脾气肆意奔流?所以,即使心有怒气,亦应投桃报李,克制脾气,抱以理解包容,方是合情!与外人之间,或素不相识,或交情尚浅,或常打交道,虽难免或习惯不同,或观点相左,或利益纠葛,但难离一个理字,又怎能任脾气恣意宣泄?所以,即使忍耐已久,亦应冷静理智,克制脾气,友好协商,方是合理!在这方面,周总理堪称楷模。他与爱人之间,相敬如宾,琴瑟和鸣,携手一生。而面对美国记者“为何用美国产的钢笔”的刁难时,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是“朋友送的抗美援朝的战利品”,既不失礼貌,又以柔克刚,予以还击。这样聪明的应对,格局够大,可圈可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凡是遇到矛盾和冲突,皆要克制脾气,一味忍让退步。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民族大义面前,无论是对血浓于水的亲人,还是对毫不相干的外人,皆可怒发冲冠,针锋相对。古有春秋纯臣石碏,面对石厚这样大逆不道的儿子,毫不留情,大义灭亲;今有民族脊梁闻一多,在李公仆的追悼大会上,拍案而起,怒斥反动派;更有民主战士朱自清,面对反动派的惺惺作态,宁可饿死,不吃救济粮……此番无价的情义,顶天立地,可敬可爱!
    可见,幼稚者,乱发脾气,令至亲伤心;睿智者,慎发脾气,使事情圆满;大义者,会发脾气,让正气弘扬。让我们在成长中柔顺自己的脾气,涵养自己的性情,扩大自己的格局,与亲人相亲,与外人相敬,做自己脾气的主人,成为一个睿智通透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题目给出的任务是:以“脾气与成长”为话题。综合两则材料来看,老奶奶的话和主持人的问话异曲同工,道出了同一个意思:为什么我们对外人和对最爱自己的家人态度会如此悬殊?周国平的回答一语中的。按常理来说,我们待人的脾气与关系的亲疏应该成正比,越是亲近的人,对他们的脾气越好,越是疏远的人,对他们的态度越淡然。可是现实往往恰恰相反。 越是亲近的家人,我们越容易把坏脾气和糟糕情绪宣泄在他们身上;越是关系疏远的外人,我们越容易将好脾气和温和柔顺留给他们。这正是一个人不够成熟的表现。一个成熟理智的人,对家人更多的是理解、包容和关爱,是温柔以待,不会乱发脾气,不会将家人当作出气筒;对外人更多的是尊重、接纳和友善,是以礼相待,会克制脾气,不会与外人剑拔弩张。可见,透过一个人的脾气,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长,看到一个人是幼稚、自私、狭隘、胆怯,还是成熟、稳重、理智、冷静。当然,一个人的脾气不会一成不变,它会随着一个人年龄、阅历、见识和格局的增长而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脾气是一个人成长的晴雨表。
    立意:
    1.一个人的成长,从克制脾气开始。
    2.你的脾气里藏着你的成长和格局。
    3.你的脾气决定了你成长的高度。
    4.做脾气的主人,是成熟的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