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2)

http://www.newdu.com 2022-07-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威廉斯是美国著名诗人,因其意象派诗风为人们所熟悉,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持有医学博士学位。1918年暴发的流行性肺炎给了医生威廉斯记录历史的机会。在他的作品中,《去传染病院的路上》就是他接触和诊治传染病的证据。这首诗收录于诗集《春天与一切》,正如题目所示,威廉斯描述了这条通向传染病院路上的荒凉景象,并以此抒发自己在自然法则和人类生存方面的反思。当威廉斯说“传染病医院”时,他指的是当时单独为传染病人准备出来的建筑,而这所传染病医院很可能是现在新泽西州的圣玛丽教堂的前身,原本是安置和治疗患有传染病的病人的地方。谈及此次流感时,有学者在《卡夫卡与西班牙大流感》一文中猜测:“这次流感因为首先由西班牙媒体报道出来,因而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流感最初是在美国军营中暴发的。”虽然这次席卷世界的流感在1920年逐渐退场,但它留下来的阴霾远未退去。
    在《自传》中,威廉斯这样记录这场毁灭性的流感:“流感袭来,我们医生每天出诊六十次。我们其中有人感染了病毒,有些年轻的医生去世了。我们没有有效的方法克制这种席卷世界的病毒。”由此可见,威廉斯是这次大规模流感的见证者。
    (摘编自陈浩然《春天里的威廉斯:值得敬仰的医生》)
    材料二:
    基辛格曾说过:“中国有几千年延绵不断的文化,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战略和治国之策。”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文明展现出的不竭力量,印证了基辛格的睿智。
    回望来路,展望未来,指引中国在较快时间内走出困境,同时又苦人之苦、迈出国门扶危济困的,是千年文明滋养出的中国人克己复礼、坚韧不拔的品格,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乐善好施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情怀。
    仁政爱民,以人为本。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严重之时,是生命第一还是经济至上?中国先贤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疫情暴发之初,中国领导人就发出坚定而明确的指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贯穿于中国抗疫行动的全程。已经习惯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季度经济较大幅度下滑,这背后是以人民生命安危为首要关切的决心。
    审时度势,灵活应变。遭受病毒突然侵袭的中国展现了让世界瞩目的决断力、行动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来中国考察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高度评价中国人因地制宜、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感慨道,面对无药无疫苗的困境,中国人“有什么就用什么,能怎样调整就怎样调整,能怎样适应就怎样适应,能怎样去拯救生命就怎样去拯救生命。中国的方法被事实证明是成功的”。
    饮水思源,投桃报李。对于在中国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与中国“风月同天”的人,中国都回馈以“与子同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从困境中逐渐走出的中国,已经把援助物资送到了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感怀中国雪中送炭的恩情,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吻五星红旗;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英、法、德三种语言录制视频讲话感谢中国帮助;柬埔寨网民用民歌《刘三姐》旋律配上柬语歌词,向中国医疗专家组表达谢意:“多谢了!多谢中国亲人们,就算没有好饭菜,却有一首家乡的歌送亲人。”
    义之所在,坚定前行。人不知而不愠。对诟病自己的人,中国也不吝伸出援手。美国医生通过视频会议从中国同行那里获得了宝贵的诊疗经验。中国捐助的一千台呼吸机等抗疫物资运抵纽约,州长科莫也在社交媒体上深情致谢。怀着人溺己溺、民胞物与之心,中国向许多遭疫情肆虐的国家伸出仁爱援手,却被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以政治化的眼光曲解乃至诋毁。然而,中国没有因为种种杂音,就放弃对痛苦的悲悯、对生命的救助,没有放弃对人间大义的坚守。
    覆巢之下无完卵,小小的病毒以卷席之势不分国界夺去地球村里大量生命,肆虐的疫情前所未有地把所有国家锁定在一条“生命方舟”上,世界人民面临一损俱损的困境,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命运与共的事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先贤以“天下之目”洞悉了四海繁荣的秘密,与久远以来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一脉相承,今天的中国人民以坚定信念,笃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前路免不了荆棘,而中国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就是那道光,穿透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
    (摘编自李蓉《中华文明之光在抗疫中熠熠生辉》)
    材料三:
    自尼克松以来,尽管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中国和美国还是进行了合作。当前的新冠疫情危机是一个考验。首先,双方应同意使宣传战降级。第二,人们应该认识到,如果说1918年流感大流行是一个先例,那么在第一波新冠病毒疫情消退之后,未来我们还将会看到几波疫情来袭,因此人们必须更好地做好合作的准备。第三,新一波的新冠病毒疫情将影响应对能力较差的穷国,中国和美国应该宣布慷慨捐款,让联合国设立新的基金来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该基金向所有国家开放。第四,鉴于人类对这种新病毒仍有很多需要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应该恢复十年前就存在的科学家和医学专业人士之间的广泛联系。更好的做法是,增设两国应对新冠病毒疫情高级别委员会,以提供政治保障,减少官僚机构的繁文缛节。
    (摘编自约瑟夫·奈《中美应“合作式竞争”对抗疫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著名诗人、医学博士威廉斯见证了1918年暴发于美国军营、由西班牙媒体首先报道、在1920年才逐渐退场的那场席卷全球的大规模流行性肺炎。
    B. 对1918年的那场毁灭性的流行性肺炎,威廉斯在其《去传染病院的路上》《春天与一切》《卡夫卡与西班牙大流感》《自传》等作品中都有记录。
    C. 对中国政府在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所采取的抗疫行动,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不竭力量,基辛格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D. 约瑟夫·奈希望中美两国在应对当前的新冠疫情中开展“竞争中的合作”,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美国错误做法的指责。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几千年文明中包含着克己复礼、坚韧不拔的品格,仁民爱物、乐善好施的基因,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情怀。
    B.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中国领导人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并迅速组织全民抗疫行动,成效显著。
    C. 流行性病毒不分国界,但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却对中国的做法曲解甚至诋毁,对此,我们不屑一顾。
    D. 中美虽然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多年来还是进行了一些合作,在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危急时刻,双方应更好地合作。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面对全球性疾病传染,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1. A2. C    3. C   
    4. ①开头借基辛格的话引出中心论点;②接着从两个角度阐述中华文化在国内抗疫中的体现;③然后从两个角度阐述中华文化在国际抗疫中的体现;④最后归结全文;指出中华文化的时代意义。   
    5. ①国际社会要本着投桃报李和以德报怨的情怀,积极支持援助遭受疫情的地区。②国家之间要摒弃成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③联合国等国际社会组织要加强协调,并采取相应措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B项,“威廉斯在其《去传染病院的路上》《春天与一切》《卡夫卡与西班牙大流感》《自传》等作品中都有记录”错误,信息来源主要是材料一,其中《卡夫卡与西班牙大流感》一文的作者并未指明是威廉斯,原文说“有学者”。
    C项,信息来源在材料二第一段,从原文看,基辛格的话并不是“对中国政府在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所采取的抗疫行动,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不竭力量”而言,只是他的话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印证;另外“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也不符合文意。
    D项,信息来源在材料三,根据“首先,双方应同意使宣传战降级……第四,鉴于人类对这种新病毒仍有很多需要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应该恢复十年前就存在的科学家和医学专业人士之间的广泛联系”等可以看出“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美国错误做法的指责”牵强附会。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对此,我们不屑一顾”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的题目《中华文明之光在抗疫中熠熠生辉》《中美应“合作式竞争”对抗疫情》以及文本内容看,没有任何句子表明“对此,我们不屑一顾”。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要判断选项中的说法是否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中心论点以及论述过程中所提出的分论点。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在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文明孕育的精神品格所展现的不竭力量熠熠生辉。这其中应注意两点,一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处于灾难期间,二是中国人所展现出的精神品格和责任担当。
    A项,强调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自身;
    B项,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
    D项,强调人格的高贵、志向的尊严。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论述类文本思路和结构的能力。
    解答梳理论述类文本结构思路类试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把握内容要点;然后借助文中思路标志词;判断其行文顺序;并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旨,以解析其行文脉络。材料二第一、二段为一个层次,由基辛格的名言引出“中国人克己复礼、坚韧不拔的品格”;第三、四段为一个层次,第五、六段为一个层次(也可以把第三段到第六段合为一个层次),这几段分别论述“仁政爱民,以人为本”“审时度势,灵活应变”“饮水思源,投桃报李”“义之所在,坚定前行”等中华文化在国内抗疫中的体现,第七、八段为一个层次,总结前文,指出中华文化的时代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区间在材料二的第五段到第八段以及材料三。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到第八段阐述的观点,可以概括出第①点。根据材料三“尽管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中国和美国还是进行了合作”“人们必须更好地做好合作的准备”“增设两国应对新冠病毒疫情高级别委员会,以提供政治保障”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第②点。根据材料三“让联合国设立新的基金来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该基金向所有国家开放”,可以概括出第③点。要注意相同内容的整合,对原文信息要进行必要的语言转换。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点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九个字干净地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交待清楚,即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
    B. 文嫂虽“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但其妨碍建校,拒绝搬走,并得寸进尺,要求学校加盖鸡窝,还是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C. 文嫂为金先生服务,虽然是为了讨生活,但也因其对知识分子的敬意而尽心尽力,而金先生却偷吃了文嫂赖以生存的鸡。
    D. 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这哭声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自己一辈子委屈的发泄,更是对偷了鸡的金先生的控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家于平淡中开掘出金昌焕在斯文外表掩藏下的虚伪与鄙俗,对五四运动以来被神化的学生形象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具有现实意义。
    B. 《鸡毛》为笔记体小说,其文字叙事简要,朴素干净,点到即止。华丽浮躁之词极少,多为平实之语,遵循了汪曾棋一向的语言风格。
    C. 本文以“鸡毛”为线索,也以之为题,既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又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D. 在结构上,《鸡毛》则有着汪先生一惯的大巧若拙的特色,表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小说全文,全无拘束,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不淡不烈。
    8. 汪曾棋的《鸡毛》运用了讽刺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分析文章在塑造人物方面都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
    9. 汪曾棋说“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本文中我们能看到文嫂的“忧伤”,能看到对金先生的“嘲讽”,也能感受淡淡的“欢乐”,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欢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 B7. C   
    8. (1)对比衬托。如:汪曾祺将文嫂和金先生对比,深刻批判金先生所代表的少数缺少良知的文化人的自私与虚伪。
    (2)漫画式夸张。如:汪曾祺描写金昌焕“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写其怪诞。
    (3)细节描写。如:汪曾祺描写金先生“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通告、启事的空白处剪下以展现其吝啬贪婪。
    9. (1)校方有温情。对于不肯搬走文嫂,联大主事给她盖房,盖鸡窝,允许她住在校舍旁。
    (2)文嫂有教养。老实,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勤劳,懂得避嫌,丢鸡后仍能克制自己。
    (3)生活能自给。文嫂养鸡喂鸡,洗衣缝被,养活女儿。
    (4)家庭有温暖。女婿孝顺,经常带回外地特产,还答应养文嫂一辈子。
    (5)生活有态度。文嫂痛失女婿后,仍坚强过日子,继续劳作。
    (6)学生有善意。许多青年学生毕业前请金嫂挑拣带不走的旧衣物。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B. “体现了人的劣根性”错误。结合第二、三段“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分析,不搬家可以理解为社会底层妇女正常的心态,“劣根性”说法有失偏颇,而且“她的屋门也都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的简洁的文字描写说明文嫂没有文化但老实、规矩、透亮,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本文以‘鸡毛’为线索”错误。“鸡毛”不是文章线索,线索需要串联所有情节,而本文只在后半部分提到鸡毛的事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找出文中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的讽刺手法,从文中来看,文章讽刺的对象是金先生,在塑造金先生的时候主要运用对比衬托、漫画式夸张以及细节描写等技巧。
    (1)对比衬托。
    如:汪曾祺将文嫂和金先生对比,深刻批判金先生所代表的少数缺少良知的文化人的自私与虚伪,一个受过教育,而且是抗战时期最高学府的顶尖教育的学生——金昌焕,却不如一个普通的,没有文化的,不知身世的劳动妇女,甚至连那些鸡都不如。金昌焕看似斯文的外表却掩藏着虚伪、丑陋、鄙俗、冷漠、吝啬、自私以及功利。身为大学生,“这金昌焕真是缺德,偷了文嫂的鸡,还借了文嫂的鼎罐来炖了”,文嫂的生活已经不易,还偷她的鸡吃,而且偷吃别人的鸡,还与主人借鼎罐,用完后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相比之下,文嫂作为没有任何文化知识的普通妇女,不拿别人一针一线(除非是给或丢弃的),靠自己缝补拆洗养鸡糊口。在与文嫂的对比之中,反射出金先生人性中一种丧失人格尊严的邪恶。
    (2)漫画式夸张。
    主要表现在金先生外貌或者肖像描写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结合“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分析,他的行为怪诞可笑;结合“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分析,可见人物的衣着怪诞可笑,这些都具有讽刺夸张意味。
    (3)细节描写。
    文中写金先生“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这些细节展现出金先生的吝啬贪婪、自私自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作者情感态度以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能让人感受到“欢乐”“温情”等正能量的内容,并进行概括。
    如文中的校方有温情。结合第二段“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分析,可见对于不肯搬走的文嫂,联大主事给她盖房,盖鸡窝,允许她住在校舍旁。
    如文嫂有教养。汪先生用优美的散文式描写塑造了文嫂的形象。文嫂坐在草地上缝补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文嫂洗衣拆被生活虽艰辛,却不缺乏热情;文嫂养的鸡是文嫂过日子的,卖了蛋可以换回来盐巴、辣子,然而,鸡却被偷了,而且还是三只,文嫂却没有“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后来知道鸡是金先生偷的以后,“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虽然此时已经知道是金先生偷吃了,但也没用恶言恶语;虽然历经磨难,尝遍人生百味,但文嫂没有因此暴戾。老实,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勤劳,懂得避嫌,丢鸡后仍能克制自己,彰显人性美,给人温暖。
    如文嫂生活能自给。“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文嫂养鸡喂鸡,洗衣缝被,养活女儿。
    如家庭有温暖。“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女婿孝顺,经常带回外地特产,还答应养文嫂一辈子。
    如文嫂生活有态度。“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即便女婿遭遇车祸,还得活下去,不曾绝望,文嫂痛失女婿后,仍坚强过日子,继续劳作。
    如文中大多数的学生有善意。“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许多青年学生毕业前请金嫂挑拣带不走的旧衣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
    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而田单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于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襄王封田,号曰安平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B.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C.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D.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田:指齐王田氏宗族的各个分支,齐国原为姜姓吕氏,至齐康公时被大夫田和篡权。
    B. 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称谓不同,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
    C. 劓:割去鼻子,古代五刑之一,“五刑”均为酷刑,一般指墨、劓、剕、宫、大辟。
    D. 行伍:古代军队中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因此被后世用作军队的代称。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单出生于贵族之家,早年被齐王重用,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官,所以更是在燕国入侵齐国的时候,成为了守卫即墨的主要将领。
    B. 田单身先士卒,和士兵同甘共苦,他亲自手持工具修筑工事,并把自己的妻妾都编入军队之中,使内部团结一心,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C. 田单以火牛冲锋陷阵,出奇制胜。田单给牛披上大红衣服,牛角绑上利刃,并点燃牛尾,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使燕军惊慌失措,非死即伤。
    D. 田单在国家危难时刻被推举出来,取得了即墨大战的胜利,并乘胜追击收复失地,最终迎接齐襄王回到临淄,自己也得以封赏。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4. 田单运用了什么计谋取得了即墨之战的胜利?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 B11. B    12. A   
    13. (1)城里的人看到齐国众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坚定守卫城池,只怕被敌人捉住。
    (2)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恐同情的;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14. ①用反间计使燕国撤走乐毅。②设计让燕军割去俘虏的鼻子,切断士兵后路,鼓舞士兵斗志。③假装投降,麻痹燕军。④利用火牛阵出奇制胜。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乐毅是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附,因此暂且拖延时间,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再称王。齐国人担心的是,唯恐其他将领来带兵,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主谓齐全,“以伐齐为名”的主语应该是乐毅,根据“以……为名”和后文的“实欲……”的逻辑关系,“以”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D。
    “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句中“齐人”作主语,“恐”作谓语,“他将之来”作宾语。句意完整,语法合理,应在此句前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错。正确的是: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早年被齐王重用”错,原文“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从“不见知”可知他并不被齐王重用。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诸”,众多;“劓”,割去鼻子;“坚守”,坚定守卫城池;“见”,被。
    (2)“乍”,突然;“怵惕”,恐惧警惕;“所以”,……的原因;“内交”,结交;“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状语后置句,“于孺子之父母”作“内交”的状语,后置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根据“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可知田单使用了反间计使燕国撤走乐毅,从而使燕军官兵都为此忿忿不平。
    根据“田单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可知田单设计让燕军割去俘虏的鼻子,以此来鼓舞士兵斗志。
    根据“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由此益懈”,可知田单让老弱妇女上城防守,又派使者去和燕军约定投降事宜,假装投降,麻痹燕军。
    根据“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可知田单利用火牛阵使燕军惊慌失措,最后出奇制胜。
    综上分析,分四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在齐湣王时,田单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并不被齐王重用。后来,到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齐国,齐湣王被迫从都城逃跑,不久又退守莒城。
    燕军听说齐湣王在莒城,就调集军队全力攻打,燕军几年都不能攻破该城。燕将带兵东行去围攻即墨,即墨城中军民都推举田单,拥立田单为将军,坚守即墨抗击燕军。
    过了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位,他和乐毅有些不和。田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派人到燕国去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湣王已被杀死,没被攻克的齐国城池只不过两座而已。乐毅是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附,因此暂且拖延时间,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再称王。齐国人担心的是,唯恐其他将领来带兵,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燕惠王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就派大将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被免职之后就逃到赵国去了,燕军官兵都为此忿忿不平。田单又扬言说:“我最怕的是燕军把俘虏的齐国士兵割去鼻子,放在队伍的前列,再和我们交战,那即墨就必然被攻克。”燕军听到这话,就照此施行。城里的人看到齐国众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坚定守卫城池,只怕被敌人捉住。田单知道现在是出战的最好时机,于是他亲自拿着夹板铲锨,和士兵们一起修筑工事,并把自己的妻子姬妾都编在队伍之中,还把全部的食物拿出来犒劳士卒。命令装备整齐的精锐部队都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上城防守,又派使者去和燕军约定投降事宜,燕军官兵都高呼万岁,因此更加松懈。田单于是从城里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在它们的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子,把渍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其末端。又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穴中赶出,派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的后面。因尾巴被烧得发热,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这一切都在夜间突然发生,使燕军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昼,燕军看到它们都是龙纹,所触及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壮士又随后悄然无声地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妇孺 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和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骑劫。燕军纷乱,奔跑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燕军,归顺田单。田单的兵力也日益增多,乘着战胜的军威,一路追击。燕进仓皇而逃,战斗力一天天减弱,一直退到了黄河边上,原来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复。于是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襄王也就回到都城临淄来处理政务。齐襄王封赏田单,赐爵号为安平君。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联写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 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
    C. “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 这是一首送别诗,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16.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15. D16. 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动。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构思巧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错,全诗只有最后一联渲染了离别的伤感,“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写行船的轻快,可见离愁与伤感并不是全诗主旨。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整体分析,这两句诗构思巧妙,因为这两句分别照应前面的“舟移”和“路出”,体现了诗人巧妙的构思。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随”“趁”,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赋予了“江月”和“山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炼字的角度看,颈联中的四个意象用“随”和“趁”两个动词连缀,别具匠心,意味丰富;“随”和“趁”字有动态感,能让人感觉到江水的流动,山花的摇曳。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写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把修养自己的品德作为根本。
    (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
    【答案】 ①. 己所不欲   ②. 勿施于人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合抱之木   ⑥. 生于毫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主要注意的字词有:“庶”“壹”“毫”。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②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
    ③天下归仁焉(归:归复)④致知在格物(格:推究)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博取)
    ⑥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⑦泉之始达(达:流通)
    ⑧自矜者不长(矜:夸耀)⑨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虑:思虑)
    A. ①②④⑧ B. ③⑤⑧⑨
    C. ②④⑦⑧ D. ④⑤⑥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敏:敏捷”错误。“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意思是“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所以“敏”的意思是“勤勉”。
    ③“归:归复”错误。“天下归仁焉”的意思是“天下人都会归附到礼的要求上”,所以“归”的意思是“归附于,归属于”。
    ⑥“复:重复”错误。“复众人之所过”的意思是“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所以“复”的意思是弥补,补救。
    故选C。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民之从事
    B. 死而不亡者寿/ 人而不仁,如礼何?
    C. 故有道者不处/ 知足者富
    D. 之于未有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它,指天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
    B.转折连词,却;假设连词,如果。
    C.代词,……的人。
    D.介词,在;介词,从。
    故选C。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在明明德     ③请事斯语矣     ④其坚不能自举也
    ⑤朝闻道,夕死可矣  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A. ①④ B. ④⑥ C. ②⑤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才能德行的人;
    ②“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
    ③“事”,名词作动词,践行;
    ④“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硬程度;
    ⑤“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⑥“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①④活用类型相同,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故选A。
    21. 下列对所学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石之瓠》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B.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C.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D. 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即引发广大观众的热烈关注。该剧讲述了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这是一个国运飘摇、_________的艰难时世。
    《觉醒年代》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让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了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是该剧所采取的叙事手法和史诗风格,与所讲述的历史内容_________,形质交融,既让观众内心感受到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也获得了强烈的思想震撼。二是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更加注重细腻、委婉、深情、动人的情感渲染、人性剖析和对人物独特性格的揭示。《觉醒年代》塑造的人物_________,伟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敬可爱。“情与爱”的注入,让伟人们不再是百年间千里独行的“苦行僧”,而是真的在中国的土壤里落了地,生了根,开出了感人肺腑、明艳活泼的花朵。三是剧组坚持“以史为据、以人为本”“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呈现历史真实、传递爱国情怀,无论剧本、表演,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各环节都力求_________。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哀鸿遍野  浑然一体  惟妙惟肖  锦上添花
    B. 民不聊生  浑然一体  有血有肉  精益求精
    C. 哀鸿遍野  浑然天成  惟妙惟肖  精益求精
    D. 民不聊生  浑然天成  有血有肉  锦上添花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让观众内心既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也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
    B. 既让观众内心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也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
    C. 既让观众内心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也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
    D. 让观众内心既获得了雄浑悲壮审美体验,也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
    【答案】22. B23. A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民不聊生:指人民没办法生活。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根据“艰难时世”可知,应用“民不聊生”。
    第二处,浑然一体:指构成事物各部分之间没有缝隙,像是一个整体,完整不可分割。浑然天成:指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也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语境强调叙事手法和史诗风格与所讲述的历史内容结合恰到好处,像是一个整体,应用“浑然一体”。
    第三处,有血有肉:比喻文艺作品描写生动,内容充实。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语境强调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应用“有血有肉”。
    第四处,精益求精:已经很好,还力求做得更好,强调态度。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美好,强调结果。语境形容剧组在各个方面力求做得更好,应用“精益求精”。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获得”与“思想震撼”搭配不当;“感受”与“审美体验”搭配不当。应改为“感受……思想震撼”“获得……审美体验”。
    二是语序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一致,都是“观众内心”,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另外,按照逻辑顺序,应先感受到思想震撼,再获得审美体验。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
    故选A。
    2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风不仅是语言风格,更折射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尚,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重视文风,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是我们党改进文风的典范。毛泽东_____,在党内首先提出文风是党的作风,因而也是党风,而且身体力行,他的很多作品本身_____。重温这些论述,对于今天我们改进文风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答案】 ①. 不仅高度重视文风问题    ②. 就是改进文风的典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①空,由前面两句可推知,此处是说毛泽东“重视文风”,而根据后面的“而且身体力行”可知,“毛泽东……而且……”一句是表递进关系的复句,所以①处所填语句应有“不仅”一词。综合起来就是“不仅高度重视文风问题”。
    第②空,根据前面的“改进文风的典范”“身体力行”可推知,此处是说毛泽东的很多作品“就是改进文风的典范”。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②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两则名言。第一则名言说的是红色基因的意义和作用,什么是红色基因呢?红色基因中有信仰,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
    第二则引自习近平主席的话,强调了“有希望”“有前途”的民族和国家必须要有英雄和先锋,因为他们能以自己的担当意识、先驱精神、创新意识,这种革命精神、红色基因引领国家和民族向着更繁荣、更富强、更昌盛的方向前进。
    本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对红色精神,英雄和先锋进行思考,立意时首先要理解红色基因,英雄和先锋的内涵,还应阐释作为时代新人为什么或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在英雄和先锋的指引下,汲取力量。学做英雄,学做先锋,承英雄之气、继英雄之品、续英雄之志,用红色基因引领我们前进,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可依据第一则名言写要传承红色基因,也可根据第二则名言写要致敬英雄,还可以两则名言综合来写。
    立意:
    1.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 敬爱英雄,成为英雄。
    3. 传承红色基因,向英雄先锋致敬。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小时候,我们常给剧中人物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长大后,我们也常给生活中的人或事贴上各种标签。“贴标签”可以提高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但也会忽略许多细节。
    你如何看待“贴标签”?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不要让“标签”定义你的人生
    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和事习惯性地被社会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心理学认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其好还是坏,都会对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影响。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标签效应”的另一面则是,一旦当事人违反了“标签”,就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
    标签的正向作用催人向上。二战期间,美国兵力不足,迫于战争,政府特派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专家巧妙地为犯人们贴上“改过自新、服从指挥、勇敢作战”等标签。这批犯人因此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服从指挥,勇敢拼搏,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
    标签促使社会警醒。近几年来高等学府宿舍暴力事件、大学生被拐卖事件,都是因为被打上了“大学生”的标签而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贫困老人勤俭节约,为公益事业捐出一百元,因为违反了“贫困”的标签,便引发了公众对于良心的反思。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当事人的言行不合“标签”,引人深思,其结果可能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但是,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标签所带来的巨大的“副作用”。
    被人们打上“成功人士”标签的人,习惯了被他人赞赏,一点小失败就会给他们带来十分沉重的打击,让他们因令人自满的过去而背上包袱,对未来失去希望。被人们打上“失败者”的标签,则可能会在他们努力改变现状之前,就已经被旁人的冷眼关上了上帝给他打开的那扇窗。项羽不肯东渡乌江而自刎,是因为自己被贴上了“英雄”的标签;韩信不忍三分天下最终为刘邦所灭,是因为自己被刘邦贴上了“恩人”的标签;出狱青年连一份正常的工作也找不到,是因为被社会贴上了“小偷”的标签。
    雨果说:“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我却认为,真正的善,是现实社会的公平。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标签去概括一个人的过去,也不应该借此预言一个人的未来,而是平等对待每一个人,给他们以逆袭的机会。这并不是说要包容优秀者的退步,忽略暂时落后者的进步,只是,不能以社会的名义去打他们的耳光。
    成功者必然付出了努力,失败者却不一定未曾挥洒汗水,无论留下的是口红印还是巴掌印,都不是万全之策。别人的态度本就不应该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印记,自己的态度才能决定你拿到的下一张考卷。只有我们脸上的笑容和泪水,不再由那些根本不了解我们的人掌控时,一切表情才真正展现出它本来的模样。
    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我们才会发现别人的眼睛也映照着天空的颜色;取下自己心中给别人钉上的标签,我们才会发现在友善的氛围中,我们的笑可以发自内心。
    不要让“标签”定义你的人生,因为被打上“标签”的人生,是无法自由舞蹈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这类作文审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弄清楚材料的主旨。然后根据话题,结合材料的主旨,选择角度,确定立意。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标签”,材料列举了从小到大我们对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贴标签的现象,指出贴标签的好处是“可以提高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坏处是“会忽略许多细节”。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之所以会出现“贴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积极的“标签”,会催人奋进,消极的“标签”,会促人降格。所以“贴标签”应该谨慎。
    材料给出引导语为如何看待“贴标签”,根据材料,考生可以从正面谈“贴标签”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谈“贴标签”的坏处,还可以从辩证的角度谈如何理性地看待“贴标签”。
    从“谈谈你的看法”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当然也可以写成散文或记叙文。考生要注意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据典型。散文要形散神聚。记叙文要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要有细节刻画以突出文章主旨。
    立意:
    1.拒绝“标签”定义,你有无限可能。
    2.别让“标签化”蒙蔽了我们的世界。
    3.拒绝“标签化”的人生,从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开始。
    4.不要让别人定义你的人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