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联合质量测评摸底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6-1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联合质量测评摸底调研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二十四节气这个符号得到进一步普及。
    二十四节气大部分是以气象物候之名,但实际上,它们更重要的本质属于天文学——取冬至为始终的太阳回归年,平均分为24份,用以细致地记录太阳的运行规律。对于节气准确性的追求,贯穿了整个中国天文历法史。我们熟悉的祖冲之、郭守敬等我国古代学者,都对节气的算法作出了杰出贡献。当然,今天历法计算的基础是牛顿力学和现代天文观测。可以说,在观测自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不同民族发展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并最终汇聚成为现代科学,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础。
    注重观测记录和规律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大特点,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都有着至今令人赞叹的闪光点。在天文、地理、气象、农学等领域,古人勤勉的记录可谓汗牛充栋。这些不可复现的历史记录为后人追溯和重现历史现象,发现长期规律准备了宝贵的资料。如自春秋以来,哈雷彗星的历次回归在中国古籍中都可以找到记录。
    近些年来,古代科技成果越来越受到重视,专业研究者、科学史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讨、发表的众多专业和科普著作,让我们有机会一窥历史长河里的科技之光。而科技史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某一学科的具象上的启迪,它拥有着更多内涵。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蒂文·温伯格在《第三次沉思》中指出,我们在研究古代科学的同时,不得不采取某种程度的辉格史观倾向,以现代标准来评判古代科学的进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及其中国古代对日月运行的算法,在唯象理论上达到很高的水平,(与古希腊传统对比)从唯理层次上略有欠缺——中国天文学始终持“天圆地方”模型,在二维球面上用代数方法描述(拟合)日月运行,缺少了距离讨论。所以即便是在郭守敬时代,日月食的计算仍有“当食不食”(计算结果显示应该发生,实际上却看不到),并且无法解释。但我们似乎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古希腊天文学从柏拉图时代起,就致力于建立三维几何模型,托勒密时代提出了地心说,并为一千五百年之后哥白尼科学革命准备好了舞台。
    这应该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科学始终来源于现实问题,但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现象层次上,忘记了对知识产生过程和未知问题的瞻望。这一点,在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上尤应警惕——科学教育不能只从书本到书本,而要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激发兴趣、启迪爱好,鼓励更多青少年儿童热爱科学,养成科学思考的方式。
    对于公众而言,我们也应该对比、借鉴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理解科学发现大多数是“反常识”的。因此,相对于其他文化领域,科技领域更需要多样性观点和宽容精神,需要批评和争鸣,因为我们无法事先评判哪一种新思想是正确的,更无法通过计划书来决定原创新科学的诞生。这样,才能为促进原创科学技术的产生提供丰厚的土壤。
    (摘编自孙正凡《古代科技的现代映照》)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象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天”与“气”同源,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从一开始就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走上了与西方同时期的从哲学思想出发的西方气象学不一样的发展路径,其文化和地域特色构成了古代4000多年的中国气象史的基调。其中,又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既有天文含义又有气象含义,流传数千年,成了中国典型文化遗产的载体。
    中国古代气象学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科学史界公认,中国有传统天学、算学、农学、中医学等四大传统学科。但是,气象科技史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中国传统古代气象学理所当然成为第五大传统学科。其中,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传统气象科技知识等,对于形成这个结论功不可没。
    我国古代浩繁的文献典籍广泛记录了古人观察自然、认识气象的重要信息。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他们发明了测度风力、湿度、降水、物候等古代气象仪器,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相雨、观天、候气等气象理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积累形成了很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气象科学知识体系,在其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气象遗存,即气象科技文化遗产。
    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挖掘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对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科技创新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气象强国建设。同时,深入认识二十四节气,可以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气象科技发展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为世界气象科技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构建中华气象科技文化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和气象科技文化内涵,服务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强国的需要。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祖冲之,还是郭守敬,抑或是牛顿等人,他们在观测自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的求索与研究,都是现代文明基础的构成部分。
    B.注重观测记录和规律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最重要的特点,古人在天文、地理、气象、农学等领域的历史记录,为后人发现长期规律准备了宝贵资料。
    C.中国古代气象学文化内涵深厚,其发展路径与西方同时期从哲学思想出发的西方气象学不同,其文化和地域特色构成了古代几千年中国气象史的基调。
    D.挖掘气象科技文化遗产,不仅对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科技创新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价值,还有助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于气象强国建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哈雷彗星是肉眼可见的彗星,自春秋以来,哈雷彗星的历次回归在中国古籍中都有记录,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注重观测记录。
    B.在郭守敬时代,日月食的计算仍有“当食不食”,并且无法解释,说明当时我国的古代科学家重视观测记录而轻视理论研究。
    C.二十四节气既有气象意义,又有天文历法意义,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相互交融渗透,气象学制约天文学的发展高度。
    D.只有深入认识二十四节气,才能认识中华气象科技发展的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为世界气象科技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科技史研究积极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史研究让我们意识到科学研究不能局限于对现象的观测与记录,还应该对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未知问题进行探索。
    B.科技史研究让我们认识到应该用发展与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科学发现,因为研究条件、视野、环境等会产生不同观点。
    C.科技史研究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引导更多青少年儿童热爱科学,养成科学思考的方式。
    D.科技史研究让我们意识到只有以现代标准评判古代科学的发展水平,在不断的否定中才能深入地解决科学发现中的重要问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卡尔·波普尔曾说:“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鬼身上的上帝
    【法】雨果
    桥上小堡垒的最下一层在燃烧着。一转眼火焰已经到了三层楼。于是火焰从上面照亮了两层楼的屋子。一阵强烈的亮光骤然间把三个熟睡着的小孩很鲜明地照出来。
    母亲认出了她的孩子。
    她发出了一声可怕的喊声。
    侯爵听到了这喊声。他这时正在阿尔马罗带他逃走的那条甬道的出口和山坳之间。透过头上交叉错杂的丫枝,他看见桥在燃烧着,拉·图尔格被火光映得通红。现在整个仓房都燃烧起来了。火焰在跳舞,快活的火焰是不祥的东西。
    侯爵摸了摸衣袋,摸到了铁门的钥匙。于是他弯下腰,走过他刚才逃出来的拱门,向他刚才逃出来的那条甬道再走进去。
    ……
    整个军队虽然非常着急,却站在那里束手无策,四千人没法子救三个孩子:这就是当时的情势。
    通往图书室的门是用熟铁造的,而且是双重铁板用大螺丝钉旋紧的,每片铁板有三寸厚。大家垂头丧气,无能为力。伊曼纽斯的丑恶的尸体阴险地、傲然地躺在那里。
    怎么办呢?再也没有希望了。
    ……
    孩子们终于张开了眼睛,向周围张望。他们想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沉重的爆裂声夹杂在火焰的哔剥声中响起来。他们听见孩子们弱小的声音在反复叫喊:“妈妈!妈妈!”当时的恐怖已经到了极点。
    突然间,在孩子们隔壁的窗口上,红色的火光中出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
    所有的人都抬起头来,所有的眼睛都直瞪着。一个人在那上面,一个人在图书室里,一个人在火窟里。这个人在红色的火光衬托下是黑色的,可是他有白头发。大家认出来那是朗特纳克侯爵。
    他不见了,然后又出现了。
    这位可怕的老头站在窗口上,搬动着一架高长的梯子。那就是放在图书室里的救命梯,他在墙边找到了它,一直把它拖到窗口上来。他抓住梯子的一端,用体育家的敏捷手法把梯子靠着窗外栏杆的边沿滑下去,一直滑到山坳下面。拉杜惊喜欲狂地伸出手来接过梯子,紧紧地把梯子拥抱着,同时叫喊:“共和国万岁!”
    侯爵回答:“国王万岁!”
    拉杜喃喃地说:“你爱叫什么就叫什么,你高兴说什么废话就说什么废话,你就是善良的上帝。”
    梯子放好了;火烧着的大厅和地面上的交通已经建立;二十个人奔过来,拉杜带头,转眼间他们已经从上到下一级一级地站满了梯子,背靠在梯级上,像泥水匠们传递砖瓦的姿势一样。这样,木梯子就变成了一架人梯。拉杜站在梯子顶上,碰到窗户。他却是面向着大火的。
    这支小小的军队,本来分散在荆棘丛里和斜坡上,现在他们心里同时被各种各样的感情激动着,都拥挤在高地上,在山坳里,在碉堡的露台上。
    侯爵又不见了,一会儿又出来了,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
    这时响起了一阵雷鸣似的掌声。侯爵抱的是他随手抓到的头一个孩子。这孩子是胖亚伦。
    胖亚伦嚷着:“我怕。”
    侯爵把胖亚伦交给拉杜,拉杜转交给他下面的一个兵士,兵士又交给另一个,就在胖亚伦非常害怕而且哭叫着,被一手传一手地送到梯子下面的时候,侯爵又不见了一会儿,然后又带着雷尼·让回到窗口,雷尼·让一面挣扎一面哭叫,侯爵把他交给拉杜时,他用小拳头打曹长。
    侯爵又回到满是火焰的大厅里。乔治特一个人在里面。他向她走过去。她微笑了。这位铁石心肠的人觉得自己的眼皮有点润湿。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乔……”她说。
    他抱起她,她始终微笑着,他把她交给拉杜的时候,他的多么高尚又多么昧黑的良心被这天真纯洁的女孩迷惑了,他吻了她一下。
    “这就是那个小姑娘!”兵士们说,乔治特在赞美声中,被一手传一手地送到地面。大家都鼓起掌来,跳跃起来;几个老近卫兵呜咽起来,可是她向他们微笑着。
    母亲在梯脚下,喘着气,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弄得如醉如痴,仿佛从地狱一下子到了天堂。过分的快乐也有办法伤害人的。她伸出双臂,先接过胖亚伦,再接过雷尼·让,又接过乔治特,她没头没脑地把他们乱吻一顿,然后哈哈大笑,最后昏倒在地上。
    一声大喊响起来:
    “全都救出来了!”
    的确是全都救出来了,只不过还有老头在那里。
    可是没有人想到这一点,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他在窗沿上沉思地逗留了一阵,仿佛给大火一些时间去考虑似的。然后他不慌不忙地,慢慢地,高傲地,跨过了窗台,他没有回头望一望,就挺直身子,背靠着梯级,在后面是大火,前面是悬崖的情形下,开始一声不响地走下梯子,威严得像个幽灵。在梯子上的兵士都赶快走下梯子,所有的旁观者都战栗起来,环绕着这个从上面下来的老人,产生了一种令人退缩的神圣的恐惧,仿佛环绕着一个幻影一样。可是他却庄严地走进他前面的黑暗中,他们向后退,他走近他们。他的大理石似的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皱纹,他的幽灵似的眼光里没有丝毫光辉。兵士们在黑暗中以惊惶的眼光盯住他,他每向他们走近一步,就仿佛更加高大,梯子在他的不祥的脚下发抖而且发出响声,简直可以说,这是骑士的石像再回到坟墓里去。
    侯爵到了下面,离开梯子的最后一级,把脚踏到地面上的时候,一只手落到他的衣领上。他回过头来。
    “我逮捕你。”西穆尔登说。
    “我准许你逮捕我。”朗特纳克说。
    (选自雨果《九三年》,有删节)
    【注】九三年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793年这个充满急风暴雨的年代,也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展开生死搏斗的年代。小说围绕旺代叛军首领朗特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火势蔓延速度之迅猛,既交代了三个熟睡的孩子所处环境之危急,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目睹整个仓房被烈火包围燃烧,原本已从甬道中逃出的朗特纳克放弃了可以成功逃跑的机会,重回堡垒拯救孩子。
    C.当朗特纳克以“国王万岁”回答拉杜,拉杜则以厌恶与鄙夷的口吻说朗特纳克所说的话是“废话”,可见阶级矛盾之深。
    D.当乔治特在众人的赞美声中得救,几个老近卫兵被朗特纳克侯爵在危急时刻施以援手而感动,情不自禁地呜咽起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焰在跳舞;快活的火焰是不祥的东西。”小说中多次采用类似的颇具特色的场景描写,细致感人地刻画出人物内心的冲突与升华,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心灵震荡。
    B.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视角,叙述者不是“纯客观”的退隐在背后,而是像导演一边执导着整个作品,另一边又对作品中的场面、事件及一些人物的言行发表自己的画外音。
    C.小说中采用大量独句短句成段,节奏急促,简洁有力,起到了渲染紧张急切气氛等作用。如“她发出了一声可怕的喊声”,突出了事态紧急,激发了侯爵的恻隐之心。
    D.小说最后两个段落,视觉上突出醒目,情节上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这一大团圆式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要求。
    8.小说节选部分的题目为“魔鬼身上的上帝”,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题目的意蕴。
    9.小说是如何刻画朗特纳克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 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已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节选自《孝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B.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C.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D.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避席,离开席位。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
    B.大雅,与《小雅》都属于《诗经》中“雅”的部分。《诗经》被视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
    D.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场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庶人无庙等,以区分亲疏贵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国君可以“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以“孝”立身理家。
    B.孔子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完满理想的孝行是侍奉双亲,效忠服务君王,建功扬名光宗耀祖。
    C.服饰、言语、行为都要遵循先王的礼法准则,方能延续兴盛,这是卿、大夫应行之孝道,其中蕴含了忠君思想。
    D.孔子认为士应该用尊敬之道来奉事国君,用孝道奉事上级,然后即能保住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2)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
    14.对于诸侯而言,如何做才能安其社稷,和其民人?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元)顾阿瑛
    彦成以他故去,作此怀之。
    春寒侧侧春阴薄,整半月,春萧索。旭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
    红入花腮青入萼,尽不爽花期约。可恨狂风空做恶。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语言朴实,以对春天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词人对挚友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有元代散曲清逸流畅的韵味。
    B.“红入花腮青入尊,尽不爽花期约”明写花在春天应时开放,暗指好友大概也很快会与作者见面,而不会失约。
    C.词首句写花木繁茂,“薄”字营造出一种欢快清新氛围,勾勒出春景的明丽悦人,为下文抒情蓄势,渲染情境。
    D.词最后四句写狂风对花肆意摧残,使词在灵动活泼中透出沉郁厚重,表达了词人怕友人忘记相会时日之忧与相思之深。
    16.“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三句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君子能够成为君子的原因,实际上是说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均运用通感,以视觉形象强化听觉形象,刻画出了琵琶声的轻快流利与悲抑哽塞。
    (3)禽鸟虽为平常之物,却是中国人抒情言志、感时伤物的审美经验与文化观照,或借之以写爱情,或托雅趣,或显志向,或寓变迁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起一般的艺术家来,思特里克兰德过着更加贫困的生活。他工作得更加__________。对大多数人所追求的那些使生活变得安逸和美好的事物,他都__________。他对金钱没有丝毫兴趣,他对名声全不在意。大多数人受不住各种诱惑,我们总要对世俗人情做些让步,可对他能抵御住这些诱惑,你又不能致以赞词。__________这种诱惑对他而言就不存在,他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妥协这根弦儿。他在巴黎过的是比底比斯沙漠的隐士还要__________的生活。对于其他人,他没有任何要求,只求别人不要打搅他。他一门心思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为了追求它,他不但甘愿牺牲自己——这一点许多人都能做到——而且也不惜牺牲别人。他心中怀有憧憬。思特里克兰德是个令人讨厌的家伙,但我依然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戮力   不屑一顾   因为   孤单 B.努力   不屑一顾   因为   孤寂
    C.戮力   不动声色   因此   孤单 D.努力   不动声色   因此   孤寂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大多数人总要对世俗人情做些让步,受不住各种诱惑,可对他能抵制住这些诱惑你又不能致以赞词。
    B.我们大多数人受不住各种诱惑,总要对世俗人情做些让步,可你对他能抵御住这些诱惑又不能致以赞词。
    C.我们总要对世俗人情做些让步,大多数人受不住各种诱惑,可你对他能抵制住这些诱惑又不能致以赞词。
    D.我们受不住各种诱惑,大多数人总要对世俗人情做些让步,可对他能抵御住这些诱惑你又不能致以赞词。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他依然是个令人讨厌的家伙。”二者在语义上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我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民生保障网织得越来越密实。但在兜住底的基础上,   ①    。兜准底、兜好底,一是要找准重点人群。当前我国民生保障覆盖更广,但仍有一些人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与关爱。越是困难群众,越需要以绣花功夫来帮助他们脱困。   ②   。出台民生举措前,应多问问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才能使服务更精准,考虑更周全。“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③   ,只有持续不断的新起点。(     ),才能更好解答百姓所忧所盼,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坚持运用精准的思维方法
    B.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我们要坚持运用精准的思维方法
    C.坚持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我们要运用精准的思维方法
    D.我们要坚持运用精准的思维方法,精准施策补齐短板。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天,B站发布了五四宣传片《不被大风吹倒》,主角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镜头前,莫言缓缓为大家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新华字典”。莫言小学五年级就因家贫辍学,小小年纪就体验到了世道的艰难。无书可读的莫言,靠着《新华字典》,学到了大部分日后写作需要的汉字,也靠着这本书,挽救了濒临熄灭的灵魂之火。
    第二个是大风的故事。一次,莫言与爷爷外出割草,回程时狂风骤起。风大到莫言必须抓住野草,才勉强不被吹走。风扯烂了爷爷的小褂,抛散了车上的草料,却未能让爷爷后退半步。他像雕塑一样站在那里,一直等到大风过去,才缓缓地直起了腰身。
    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莫言用他的两个人生经历,给了年轻人以指引和启示。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发现答案。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