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
一、基础题(15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体无咎言 咎:责备 B.謇朝谇而夕替 替:废弃
C.谢家来贵门 谢:辞别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空,徒然
2.下列各句中,对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借喻)
B.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设问)
C.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夸张)
D.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互文)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作者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
C.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其继承了《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
D.“乐府双璧”指汉末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均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15分)(一)课内阅读 阅读杜甫的《蜀相》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名。“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频烦”犹频繁,多次。“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计策。“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济”是扶助。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民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课外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姜夔的《淡黄柳》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居的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境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刘禹锡曾写“我言秋日胜春朝”,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材料一 伴随着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的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区22所学校的孩子们。
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据悉,活动将邀请书法、民乐、戏曲、节俗等各领域的专家,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体验艺术之美,是当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美育的难点所在。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扶贫投入的不断增加,贫困乡村的学校校舍、教学设备、网络条件越来越好,这无疑为网络直播课的实现奠定了硬件基础。但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在传统授课上,应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开展课外辅导;在网络授课上,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农村娃,上堂传统文化直播课》,《人民日报》2018年6月27日)
材料二 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
材料三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交融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调查显示,1999年我国的各民族剧种还有近380种,而到了2013年,则仅剩下286种。“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人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传统文化。这就使得广大群众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也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集体退步,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感日益减弱。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有一些人甚至对我国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对何为“优秀”传统文化,何为“糟粕”文化也没有明确界定。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并且,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不够通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拉自唱,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同时,政府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使得传播效率受到影响;或者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地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宣传方式,将人民群众当成被动接受和训导的对象,这也使得传播受到影响。而当前的传播手段主要是纸媒,网络上应用较少。当然,这也从侧面抑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其实,优秀传统文化想要传承弘扬不是单一部门能做到的,需要文化、工商、宗教、新闻和建设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努力。而当前,我国各有关部门仍存在一定的条块分割现象,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另外,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性规定不够全面,制度刚性不够,保障工作也不够有力,监管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人民论坛网”2018年5月9日)
材料四 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专家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则提议,要将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少专家学者也指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当有所扬弃,须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认为,不能盲目“复古”“泥古”,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摘编自《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
1.下列对于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很多种,但当前人们通过电视节目、影像资料、相关书籍进行了解的比例较高。
B.从“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呈现出的各种方式来看,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传播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C.从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中可知,人们很看重学校教育,大部分人都认为学校应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D.从人们给出的各种各样的建议中可以看出,人们是比较乐于接触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较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活动采取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形式,属于文化公益扶贫项目。
B.我国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使得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也能通过网络直播课获得传统文化的教育。
C.当下,多是由政府部门实施传统文化的“包办传承”,但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因此社会参与度不高。
D.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避免全盘接受,可采用现代表达形式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既可以采用传统方式授课,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授课,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在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十分缺乏。
B.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且对其现实意义解读不够,所以出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割裂的现象。
C.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政府一方面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
D.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重大作用,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非遗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