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十二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1-1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十二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2021年12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书信?有事相告却因地域之隔而不得面述,以及因其它缘由不宜面述,且有专门阅读对象,一般用散文写作并遵从一定格式的文字,就叫书信。书信有很多称谓,成因各别。有的因书写工具或方式得名:如“简”“帖”“笺”“札”等,有的有封套而称“函”,有的防止泄密而封板被称为“封事”。古代文人为求名古雅,特别青睐“尺牍”这个称谓。“尺牍”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典籍。后世文人喜以“尺牍”命名文集,如明末周亮工《尺牍新钞》,清代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等。
    春秋战国时代的书信多系公文,或为王公大臣间讨论政务,或为列国诸侯间办理交涉……此际书牍的产生频率与政治繁忙程度成正比。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先秦书牍呆板枯燥,其实里面不乏刚健警人之作,如清人严可均所编的《全上古三代文》,其中的书牍文十分惹眼,颇堪品读。留下焚书坑儒千古骂名的秦朝,没有留下多少文学名作,但李斯多少为秦朝捡回一点体面,其最为后人称道的恰是他的书牍文——《谏逐客书》。汉代,书写材料进步,纸简绢帛并用,书札日繁,不但公牍更多,私函也日益普及发展。亲朋故旧间的书信,以其强烈的主体情思、个人风格开辟了书信的另一方天地,其中的杰作当首推司马迁《报任安书》。
    魏晋南北朝,六朝骈偶之风吹进书札,一批工丽华美雅致的抒情小简应运而生。有的作者一味追求文笔华艳,忽视内容;一些书牍锦绣满眼,却不堪卒读;但也有不少精美之作,堪诵堪传。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虽以骈体写信,但以文写景,笔下山川奇丽,文字锤炼精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力。六朝浮艳文风影响至唐初。韩愈、柳守元倡导“古文运动”,以散体抵制骈文,以充实内容取代竞艳词藻,书体文学逐才又走上新的发展之路。不过韩愈等人的文学观也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文人心灵,书札实用性增强,性灵文字减少。两宋也有很多书简,但可能因为社会矛盾更复杂,政论性书简似乎更引人注目。我们读两宋书信也就读到了两宋历史。
    明代前期和清代中后期专制统治严酷,文字狱骇人听闻,整个文学发展都受到影响。但这一时期却是尺牍小品的黄金时代。受晚明文化启蒙与文学浪漫思潮的影响感召,进步文人逐渐疏离专制文化,对官场腐朽本质以及自身生存状态越来越清醒,要求复归自我,保持个性自由独立。他们没有力量推翻专制统治,但却可以在与同道者的通信中相对安全地放胆谈心,抒写性灵。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媒介和信息载体,历代书信涉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研究中国历史,无论哪个方面,研究者都无法回避书信文献。同时书信这种实用文体丝毫不妨碍写作者驰骋的文学才华。作者受主体情志冲击产生强烈文学意识时,书信的实用功能可能发挥得更好,同时在构思、立意等方面也会拥有强烈审美价值。文学史上,便留下了一批尺牍大师的名字,他们的书信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欢。
    (摘自谭邦和《中国书信体文学史论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信的诞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受地域空间阻隔,不能当面谈述所思所想之事。
    B.书信产生的年代很悠远,最早出现于西汉,名为“尺牍”,后备受文人青睐。
    C.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活动、政治行为愈频繁,公文类书信产生的数量也愈多。
    D.明清时期,“书信”成为进步文人之间的一种相对安全的谈心交流沟通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体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概述了我国书信体文学历史发展的大致面貌。
    B.在论述各代书信体文学发展情况时,作者先叙述其发展梗概,后举例详加论述。
    C.文中“清人严可均”之例,有力支撑了“先秦书信不乏刚健耐读之作”的观点。
    D.作者从“利与弊”两个角度论述了“古文运动”对唐代书信体文学发展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信体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政治风气、文学风潮等因素的影响。
    B.古代书信有特定阅读者,现在阅读古代书信的人不固定,身份更广泛。
    C.古代书信的价值,既体现在史料文献方面,也可体现在文学审美方面。
    D.作者明确倡导写书信时,要学习古代书信中审美性与实用性兼顾的特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近百年来,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想办法处理二氧化碳、遏制全球继续变暖,成为国际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之有关的工作也被列为今年的重点任务。那么,两会热议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什么呢?
    在弄清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说说碳。我们在碳减排、碳交易、低碳,甚至零碳中所说的碳,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各类温室气体。为了便于统计计算,人们把这些温室气体按照影响程度不同,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所以大家常常用二氧化碳指代温室气体。在人类日常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排放二氧化碳。例如汽车燃烧汽油、居民使用天然气等,这种通过直接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被称为直接排放。而生活中电力、热力等使用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但在生产电力、热力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如火力发电),这种情况被称为间接排放。
    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二氧化碳,它如同给地球造了个大棚,让地球无法散热。为遏制全球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首要任务。
    当碳排放总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即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就可以认为“碳达峰”。碳达峰标志着经济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清洁、低能耗模式的转变。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但这并不意味在2030年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可以无限制增长,因为我们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仅有30年,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到70年。再考虑到我国现有以高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超100亿吨的年碳排放量、高耗能产业去产能化的艰巨任务等现实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巨大压力将同时存在。因此我国的“碳达峰”将是结合各种减排手段,在总量控制下的达峰,也为后续“碳中和”打好基础。
    那么,这里谈到的“碳中和”是指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需的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从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通俗来讲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吸收达到平衡。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固碳、减碳的方法。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是“生产型”而非“消费型”。“生产型”的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容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需求和进行减碳。在多数已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往往都在65%以上,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技术行业和服务业对CDP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工业耗能相对较低。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为47.3%,相对于“碳达峰”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言,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抑制第二产业的能源需求规模,有利于兼顾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同时节能降耗、减碳减排。
    碳中和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下一个大事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前沿的技术布局,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还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只要我们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新华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气候变暖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的结果。为遏制全球性变暖,减少碳排放是首要任务。
    B.人类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各类温室气体都可以用二氧化碳来折算,按排放情况可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C.“碳达峰”是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拐点,“碳中和”要求碳的排放为“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过渡期。
    D.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多做减法,就能减少能源的消耗,就能为节能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的两会将“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温室气体猛增已成为人类生存生活的头号威胁,亟待解决。
    B.我国目前的年碳排放量超100亿吨,尚未达到碳峰值,这表明我国现有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对能源还有着相当大的依赖。
    C.从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对比中可知,我国应发展低能耗高产出的零排碳的高技术行业和服务业。
    D.文中谈到要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这表明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只要做好了人才培养,就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找到固碳、减碳的方法”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以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
    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你一向好么?还是忙?”
    “是的。总是这样……”
    “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静的说。“想托你去杀掉他……”
    公输般不高兴了。
    “我送你十块钱!”墨子又接着说。
    这一句话,主人可真是忍不住发怒了;他沉了脸,冷冷的回答道:
    “我是义不杀人的!”
    “那好极了!”墨子很感动的直起身来,拜了两拜,又很沉静的说道:“可是我有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先生以为怎样?……”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好的。不过时候不早了,还是吃了饭去罢。”
    然而墨子不肯听,欠着身子,总想站起来,他是向来坐不住的。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一面到自己的房里,拿出一套衣裳和鞋子来,诚恳的说道:
    “不过这要请先生换一下。因为这里是和俺家乡不同,什么都讲阔绰的。还是换一换便当……”
    “可以可以,”墨子也诚恳的说。“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换……”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这反映了他艰苦卓绝的精神。
    B.小说写墨子推测宋国人“大约”“也许”知道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但并没有求证,这是因为墨子在处事上不擅交际。
    C.墨子游说技巧高超:先声东击西,假意让公输般帮忙,并以利诱惑,请君入瓮,让公输般说出“义不杀人”,水到渠成。
    D.小说选择的对象是历史题材,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加工,塑造了“好义”“非攻”的人物形象,并融入了对现实的思考。
    8.宋国人面对楚国要来进攻的情势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概括。(6分)
    9.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二)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三)
    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颡:额头。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魏国为晋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和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共七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B.乡党,泛指乡里、家乡;也可指乡族朋友,文中指后者。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之乡党。
    C.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儒家非常重视“孝悌”之义,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重要条件。
    D.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因秦国的压力,魏惠王曾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惠”是其庙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一中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正是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们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对于人性孟子也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在文段一中他说人们如果能够扩充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反之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C.文段三中孟子告诉梁惠王要实施“仁政”,只需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秦楚。
    D.文段三中孟子为了让梁惠王进一步相信自己的治国良方——施行仁政是无敌于天下的,他还帮助梁惠王具体分析了敌国的致命弱点。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5分)
    (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②,更无一点尘随马③。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本词是作者刚从杭州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②香吐麝:意谓富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③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清土润。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
    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显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
    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15.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语段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大鹏要想顺利“南飞”,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先上升到足够的高度并且前方没有什么阻挡了,可见大鹏是“有所待”并不“逍遥”的。
    (2)《论语》中赞美仁人志士意志坚定,肩负重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受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9分)
    与以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认知不同,青少年的心理疾病表现具有       ,往往以抑郁症为主,还有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并不是“心里”问题,而是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可以是作为,比如好动不拘、无定性、注意力很难集中等,也可以通过不作为表现,如对周边变化       等。通过与家长、同学谈话交流等日常的人际交往很难识别这类问题,或者即使有所察觉,也很难解决。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教师分析和观察来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定期心理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鉴别与追踪这些问题。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教师也可以       家长及时借助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在与学生交往中,心理教师不能停留在        上,生拉硬扯,而是要真诚以待,遵循科学尤其是心理科学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地介入开导。除此之外,心理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一些典型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作为课堂内容讲授,让学生具备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多元性  无动于衷  联合  能说会道
    B.多元性  不动声色  联合  能言善辩
    C.综合性  不动声色  联盟  能言善辩
    D.综合性  无动于衷  联盟  能说会道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仅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要有确切的估量能力。
    B.心理教师不仅必须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要有确切的估量能力。
    C.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仅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心理教师也要有确切的估量能力。
    D.心理教师虽然必须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但对学生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要有确切的估量能力。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专业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和观察来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定期心理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鉴别与追踪这些问题。
    B.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教师观察和分析来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定期心理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追踪与鉴别这些问题。
    C.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教师分析和观察来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定期心理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追踪与鉴别这些问题。
    D.专业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定期心理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追踪与鉴别这些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的躯体面对外部威胁带来的压力时,   ①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我发现大老虎正从十几米远的地方向我走过来,这个时候我会感到心跳加速,身体发抖,额头和手心出汗,这些反应就叫“战斗或逃跑反应”。但这个反应管用的前提是,面对的压力是原始的生命威胁,如果是在文明环境中,   ②   ,而是社会性威胁,那这个反应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了,甚至会有反作用。比如你担心起期末考的成绩了,此时你感到了压力,你的身体就会启动原始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然而你会发现,期末考带来的威胁,完全不是你鼓起勇气奋力一搏或全速逃离就能够解决的。因此,你不仅无法降低当前的压力,反而还会由于无能为力而感到压力更大。如果   ③   ,那“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反复调用和失灵,就会持续消耗躯体的大量能量。长期处于这种能量持续消耗的状态,对躯体来说就意味着血糖水平长期过低,于是躯体就会见缝插针地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来提高血糖水平,确保有足够能量储备。经常过量摄入这些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结果就是热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储存下来,于是便“过劳肥”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根据文段信息给“过劳肥”下一个定义,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别林斯基认为,没有爱伴随着美,就没有生命,没有诗。蔡元培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材料二: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爱默生
    材料三:梁启超社会事务繁杂,但他并没有忽视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他一生所写的家书超过两万字。从他写给子女的400封家书中,梁启超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和立业等都给予了细致的教导。对于治学,比起成功与否,他更看重的是治学、为人处世的态度。梁思成曾表示,父亲的治学方法对他和梁思勇的影响特别大。梁思礼也认为,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胸襟、趣味主义和乐观的精神以及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他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个个学有所成,在专业领域均有建树,梁氏九个子女中有七个留学海外,皆学有所成,回到祖国,其中有三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统一以“李华”的身份,给你的父母或老师写一封书信,阐述你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明确致信对象,自拟标题(建议不要以“致父母或老师的一封信”之类的作为标题,标题要突出中心论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