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 9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否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平心而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穿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小振兴,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小说的悲剧性质,不过思想艺术整体上还是无法同前八十回相提并论,但第九十八回写黛玉之死,包括前一回写黛玉焚稿等,还是有前八十回的踪影,打动过不少读者。至于这后四十回是否掺杂了曹雪芹残稿,倒不必纠缠,应该在不预设谁是作者的前提下,就文本本身的客观效果加以分析评价,这也是笔者分析黛玉之死描写的基本立场。
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之死,确实比较成功,红学家蒋和森的《林黛玉论》,就是从这里开头的。他写道: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是不寻常的一回,两个世纪以来,不知多少读者的感情,都要在这里突然像一道水流跌入万丈深渊似的激荡、回旋起来。
这话不能说没有事实依据。究其原因,一则,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为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再则,生命枯竭和心灵绝望的双重打击,更让读者一洒同情之泪。还有,林黛玉临终前挣扎着没有说完的“宝玉,宝玉,你好——”,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种想象,又通过黛玉去世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强化:
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在“惟有”中凸显“没有”,似有《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效果,尽管悲伤的程度并不一致,而《红楼梦》这段文字也稍显套语化。
但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恰恰这种可被视为艺术成功的描写,又在很大程度上,跟小说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紧密相关。小说写黛玉之死,同时也写了宝玉与宝钗成亲的大喜事,这是以空间并峙的方式展开的描写。空间把宝玉和黛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氛围里,宝玉神志不清下无法领略到大喜大悲,而黛玉因对宝玉的误会而产生的绝望情绪虽然强烈,却没有来自宝玉反馈的心灵冲击和碰撞。这样传递的悲喜对照和对峙,主要是停留在他人感觉的表面,回避了表现宝玉和黛玉心灵对撞。
让黛玉欲言欲止的描写,这一回中,共有两处。一处是黛玉对紫鹃说的话:
“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
还有一处,就是她临终前,说的“宝玉,宝玉,你好——”
可是,这种激发了读者想象力的描写,真的是一种艺术成功,还是作者在逃避描写的难题?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
也是在这一回,小说还写到,对于黛玉之死的消息,大家都没有告诉宝玉,只有薛宝钗顶着巨大压力、直接告知宝玉真相,使宝玉惊厥昏倒,后又慢慢恢复理智。这既符合宝钗做事大气的风格,也使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但让宝玉清醒的关键却是阴间神秘人的开悟。在表现心灵世界冲击和变化的复杂性上,即便在围绕着黛玉之死而呈现的较为出色的情节艺术描写中,也有着难以弥补的简单化的局限。
总之,艺术的出色与局限,其两面性就是那么鲜明地依存于黛玉之死的描写中,换句话说,如果艺术仅仅是用来回避表现的困难,那么艺术的策略常常就是一种走向情节表面新奇的套路。在解除一切艺术套路中,让黛玉和宝玉在心智健全的日常生活中直面对方和自己,表现出困难的克服或难以克服,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给予读者的反套路的示范。
(摘编自詹丹《黛玉之死的描写套路与反套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后四十回合乎曹雪芹悲剧基调设置,部分内容被认为可能是曹雪芹残稿。
B.“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虽简单,但是却把小说推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C.黛玉去世前两次欲言欲止的描写,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但仍不能摆脱套路化的嫌疑。
D.《红楼梦》中对黛玉之死的艺术描写陷入套路,这影响了对复杂的心灵世界的开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议谈起,可尽量减少叙述,直接进入论题。
B.文章征引蒋和森的《林黛玉论》,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精彩之中有套路。
C.文章以“笔者”“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等语句进行表述,表明了作者的审慎态度。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入,提出了解决描写套路问题的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这一问题,应从文本的思想艺术水平方面考虑。
B.《红楼梦》写林黛玉之死能感动读者,主要在于前八十回的描写很出色,蓄势充分。
C.宝钗把黛玉去世的消息直接告知宝玉,符合宝钗这一人物的性格,是宝玉清醒的关键。
D.《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的描述是反套路的,没有回避正常生活中的困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到都市里去
萧红
临走时妈妈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并且说:“你把这个带去吧!放在包袱里,别叫人给你抢去,娘一个钱也没有。若饿肚时,你就去卖掉,买个干粮吃吧!”走出门去还听母亲说:“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
金枝走得很远,走下斜坡,但是娘的话仍是那样在耳边反复:“买个干粮吃。”她心中乱乱地幻想,她不知走了多远,她像从家向外逃跑一般,速步而不回头。小道也尽是生着短草,即便是短草也障碍金枝赶路的脚。
日本兵坐着马车,口里吸烟,从大道跑过。金枝有点颤抖了!她想起母亲的话,很快躺在小道旁的蒿子里。日本兵走过,她心跳着站起,她四面惶惶在望:母亲在哪里?家乡离开她很远,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
红日快要落过天边去,人影横倒地面杆子一般瘦长。踏过去一条小河桥,再没有多少路途了!
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
金枝在河边喝水,她回头望向家乡,家乡遥远而不可见。只是高高的山头,山下辨不清是烟是树,母亲就在烟树荫中。
她对于家乡的山是那般难舍,心脏在胸中飞起了!金枝感到自己的心已被摘掉不知抛向何处!她不愿走了,强行走过河桥又转入小道。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
小道不生蒿草,日本兵来时,让她躲身到地缝中去吗?她四面寻找,为了心脏不能平衡,脸面过量的流汗,她终于被日本兵寻到。
“你的!……站住。”
金枝好比中了枪弹,滚下小沟去,日本兵走近,看一看她脏污的样子。他们和肥鸭一般,嘴里发响摆动着身子,没有理她走过去了!他们走了许久许久,她仍没起来,以后她哭着,木桶扬翻在那里,小包袱从木桶滚出。她重新走起时,身影在地面越瘦越长起来,和细线似的。
金枝在夜的哈尔滨城,睡在一条小街阴沟板上。那条街是小工人和洋车夫们的街道,连警察也没有,讨饭的老婆和小饭馆的伙计吵架。
满天星火,但那都疏远了!那是与金枝绝缘的物体。半夜过后金枝身边来了一条小狗,也许小狗是个受难的小狗?这流浪的狗它进木桶去睡。金枝醒来仍没出太阳,天空许多星充塞着。
许多街头流浪人,尚挤在小饭馆门前,等候着最后的施舍。
金枝腿骨断了一般酸痛,不敢站起。最后她也挤进要饭人堆去,等了好久,伙计不见送饭出来,四月里露天睡宿打着透心的寒战,别人看她的时候,她觉得这个样子难看,忍了饿又来在原处。
夜的街头,这是怎样的人间?金枝小声喊着娘,身体在阴沟板上不住地抽拍。绝望着,哭着,但是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天明,她不觉得饿,只是空虚,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在街树下,一个缝补的婆子,她遇见对面去问:
“我是新来的,新从乡下来的……”
看她作窘的样子,那个缝婆没理她,面色在清凉的早晨发着淡白走去。
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
小饭馆渐渐有人来往。一堆白热的馒头从窗口堆出。
“老婶娘,我新从乡下来,……我跟你去,去赚几个钱吧!”
第二次,金枝成功了,那个婆子领她走,一些搅扰的街道,发出浊气的街道,她们走过,金枝好像才明白,这里不是乡间了,这里只是生疏、隔膜、无情感。一路除了饭馆门前的鸡、鱼、和香味,其余她都没有看见似的,都没有听闻似的。
“你就这样把袜子缝起来。”
在一个挂金牌的“鸦片专卖所”的门前,金枝打开小包,用剪刀剪了块布角,缝补不认识的男人的破袜。那婆子又在教她:
“你要快缝,不管好坏,缝住,就算。”
金枝一点力量也没有,好像愿意赶快死似的,无论怎样努力眼睛也不能张开。一部汽车擦着她的身边驰过,跟着警察来了,指挥她说:
“到那边去!这里也是你们缝穷①的地方?”
金枝忙仰头说:“老总,我刚从乡下来,还不懂得规矩。”
在乡下叫惯了老总,她叫警察也是老总,因为她看警察也是庄严的样子,也是腰间佩枪。别人都笑她,那个警察也笑了。老缝婆又教说她:
“不要理他,也不必说话,他说你,你躲后一步就完。”
她,金枝立刻觉得自己发羞,看一看自己的衣裳也不和别人同样,她立刻讨厌从乡下带来的破罐子,用脚踢了罐子一下。
袜子补完,肚子空虚的滋味不见终止,假若得法,她要到无论什么地方去偷一点东西吃。很长时间她停住针,细看那个立在街头吃饼干的孩子,一直到孩子把饼干的最末一块送进嘴去,她仍在看。 (节选自《生死场》第十四章)
(注)①缝穷:补衣服。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主人公金枝从乡下来到哈尔滨,渴望改变生活;她过着奴隶一般的耻辱生活,展现出当时普通人“生”之艰难。
B.小说中的母亲可亲可敬,在女儿去哈尔滨时,她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送给女儿并左右叮咛,爱女之心溢于言表。
C.结尾写“她停住针”,细看“吃饼干的孩子”,这里运用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细腻地表现出金枝此时此刻极度饥饿。
D.“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一句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自然引出金枝到达哈尔滨城后内容的描写。
5.文本中,“小狗”具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6.“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请根据此句提示,结合文本简析萧红运用了哪些“非情节因素”来推进小说。(6分)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九月乙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以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其上,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上患吏多受贿,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B.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C.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D.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乙酉,为干支之一,干支由十天干跟十二地支依次组合而得,此处用之以纪日。
B.社稷,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的原始崇拜物,此处引申为国家。
C.商旅,语出《易·复》:“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此处为在途中的商人和旅客。
D.资荫,指封建时代凭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如“不限资荫,唯在得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淮安王自矜武功,对房、杜功名位居其上十分不满,唐太宗条分缕析,使淮安王心服口服。
B.群臣谈论止盗之策,有人认为应用重典威慑,唐太宗体察民心,推行惠民之策,海内升平。
C.戴胄反对太宗处死作假败露的官员,唐太宗最终选择失信于天下,也要尊重戴胄的执法权。
D.官员敢于直言进谏,既因他们自行秉公执事的为官之道,也因太宗行善纳谏议的为君之政。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2)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干 戈
王中①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语出《诗经•小雅•棠棣》。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干戈”作为古代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本诗以“干戈”为标题,暗合写作背景。
B.首联“欲何之”暗示战乱波及范围广,“两鬓丝”写诗人一事无成而徒添白发的愁绪。
C.颔联诗人以王粲和杜甫来自比,表明自己当前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两人相似。
D.尾联中诗人想要觅得 “山中千日酒”,意在表明自己想在酒中解忧,暂求一时安宁。
12.诗家语曰“诗贵含蓄意蕴深”,请结合诗歌的后两联加以赏析。(6分)
五、情境默写(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中描写的事物虽然寻常但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3)《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势不可挡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____________ 。
(4)《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5)李商隐《锦瑟》以“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两句起兴,引发感慨万千。
六、课内知识选择(每题1分,共9分)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北:逃跑的军队 ) 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妙)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引、招纳)
C.不获世之滋垢(获:辱、被辱)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D.幸蒙其赏赐(幸:幸运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辈)
1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屈平属草稿未定 (撰写) 扶辇下除(门与屏之间的通道)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C.复举剑拟之(比画) 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应当)
D.因遗策(沿袭)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16.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分)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④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⑤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②/③④⑤
17.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分)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流血漂橹 ③孝公既没 ④单于使使晓武
⑤空自苦亡人之地 ⑥蹑足行伍之间 ⑦天下云集响应
⑧亡走赵,赵不内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 ⑩崤函之固
A.①③⑤⑧ 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 D.⑥⑦⑧⑩
18.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忠而被谤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盛以锦囊
C.是以见放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故内惑于郑袖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厚币委质事楚 B.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D.行军用兵之道
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被称为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则为少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须先饲养于牢。
B.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C.“爵通侯”中,“通侯”是爵位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
D.“为降虏于蛮夷”中的“蛮夷”,古代指边远地区的民族。“夷”是中国古代对南方的少数民族的称谓,“蛮”是中国古代对东方的少数民族的称谓。
2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旄节,可指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以牦牛尾为饰,用作信物。
B.栘中厩,汉代有栘园,其中的马厩称为“栘中厩”。
C.长君,可以是对他人长兄的尊称;女弟,指弟弟和妹妹。
D.上林,古代宫苑,是皇帝游猎的场所,汉时在长安西。
2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事件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以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寓褒贬于叙事中”,被称为“无韵之离骚”。
B.《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
C.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他擅长诗歌写作,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D.李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参加科考获得“乡贡进士”的资格,却因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
七、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高性能计算和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核心技术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格局,取得了以天河高性能计算机、飞腾处理器、麒麟操作系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 性成果。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很多方面还与我们有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习总书记对此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这一“命门”如果掌握在别人手里,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中国芯”再也不能 。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一定要立足自主创新、 ,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标志 一语中的 受制于人 自立自强
B.象征 一语中的 任人宰割 自立门户
C.标志 切中时弊 任人宰割 自立门户
D.象征 切中时弊 受制于人 自立自强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
B.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
C.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
D.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在很多方面还与我们有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要素和表达效果(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科学的角度看,____①____。浙江大学对近15年的所有食用花研究中,发现黄酮醇、花青素、黄酮、酚酸和黄烷醇是食用花中最多的植物化学成分,这些成分能够有效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从而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____②____。例如,日本每年3月至4月间的樱花节,也称为樱花祭。人们在樱花树下摆上丰盛的酒宴,开怀畅饮,吟诗作画。还有每年春耕之时,云南的哈尼族欢度“黄饭节”。( )这是春耕前的一次重大节日,代表着迎接农忙季节,和祝愿农业丰收。
____③____。部分食用花中含有对人体不利的物质或毒性成分,例如凝血素、植酸盐、草酸盐、鞣酸、氯式、胰蛋白酶抑制剂等。在传统中,人们知道哪些物种有毒,并且知道如何通过加工处理,将有毒物质的含量降到最低。例如,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教授发现当地的刺桐花加水烫煮后,花中的生物碱等不利物质随沸水被漂去,因而可以安全食用。
2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糯米饭就是黄饭,是用晒干的染饭花的花序熬成汁液,然后浸泡糯米将其染成黄色,蒸熟后形成。
B.黄饭是浸泡糯米将其染成黄色,然后用晒干的染饭花的花序熬成汁液,蒸熟后就成了香喷喷的糯米饭。
C.糯米饭就是黄饭,是浸泡糯米将其染成黄色,然后用晒干的染饭花的花序熬成汁液,蒸熟后形成。
D.黄饭是用晒干的染饭花的花序熬成汁液,然后浸泡糯米将其染成黄色,蒸熟后做成的香喷喷的糯米饭。
2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每空2分,共6分)
第Ⅱ卷(共 60 分)
八、作文(60分)
2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以色列空军中的飞行教官拟定了这样一个方针,新兵在完成一次出色的任务后,常常热烈地表扬他们;同时,对很差的表现也会进行严厉地批评。结果,他们发现,新兵在受到批评后很容易进步,而在受到表扬后实际做得更差。
——[英]彼得•利普顿《最佳说明的推理》
人生来就是喜欢被人称赞的,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美]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表扬与批评,哪种方式更利于人的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的感受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