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语文参考答案
1.B
2.B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但是却把小说推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第七段、第八段“而《红楼梦》这段文字也稍显套语化”“恰恰这种可被视为艺术成功的描写,又在很大程度上,跟小说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紧密相关”分析可知,原文语意是说这种可被视为艺术成功的描写,跟小说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紧密相关”,选项却说成把小说推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可见选项曲解原文语意了。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精彩之中有套路”理解有误,依据原文“这话不能说没有事实依据。究其原因,一则,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为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分析可知,文章征引蒋和森的《林黛玉论》,论证了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存在关联。不是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精彩之中有套路”。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应从文本本身的思想艺术水平方面考虑”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至于这后四十回是否掺杂有曹雪芹残稿,倒不必纠缠,应该在不预设谁是作者的前提下,应就文本本身的客观效果加以分析评价”分析可知,原文语意是“应就文本本身的客观效果加以分析评价”。可见“应从文本本身的思想艺术水平方面考虑”在原文中并未体现,故选项无中生有了。
B.“主要在于前八十回的描写很出色”理解有误,据原文第五段“究其原因,一则,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为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再则……”分析可知,原文语意是说前八十回的描写很出色是“充分的蓄势”,并无“主要在于”之意,选项中“主要在于”曲解文意。
C.“也是宝玉清醒的关键”理解有误,根据倒数第二段“但让宝玉清醒的关键却是阴间神秘人的开悟”推断可知,选项中宝钗把黛玉去世的消息直接告知宝玉“也是宝玉清醒的关键”理解有误。
故选D。
4.C 不是对比手法
5.①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和社会环境的艰难。“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这里用侧面描写突出了此时此地的寒冷。②衬托人物心境。小狗“不被人注意”,与金枝一个人在哈尔滨的境遇相同,这里映衬了金枝的孤独、落寞。
6.①用心理描写推动情节转换。思念家乡,自己寒冷、饥饿和孤独,文本一通过金枝的心理感受,有序推动情节转换。
②小说没有体现直接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场景的变换来推动情节转换。
③次要人物的转换。母亲到日本兵到婆子到警察。
7.B
8.C
9.C
10.(1)陛下极为公正,即使淮安王这样的皇室宗亲尚且不偏私,我等哪敢不安守自己的本分。
(2)敕令(只是)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变化,法令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诚信的。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百姓成为盗匪的缘故,是因为赋税繁多、徭役沉重,官吏又贪欲勒索,百姓饥寒交迫,因此顾不上廉耻罢了。我要放弃奢华节省费用,减轻徭役减少赋税,选用清廉官吏,使百姓衣食有余,那么百姓就自然不当盗匪了,又何必用严刑重法呢!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是百姓成为盗贼的三个原因,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AC;
“故”一般用于句首,表示对上文的总结,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此处为在途中的商人和旅客”错。结合“商旅野宿”可知,这里的“商旅”指的是“长途贩卖的商人”。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唐太宗宁自己失信于天下,也要尊重戴胄的执法权”错。唐太宗起初认为不将假冒门荫资历的官员处死是失信于天下,但戴胄用“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说服了他,他接受戴胄的意见,非仅出于对戴胄执法权的尊重。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至公”,极为公正;“私”,偏私、偏爱;“吾侪”,我等、我们这些人。
(2)题得分点有:“敕者”,敕令;“所以”,用来……;“布”,公布、宣告、昭示。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初九日),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九月乙酉(初四日),皇上当面决定开国勋臣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和封地,命令陈叔达在殿下高声宣读明示,并且说:“我授予众卿功勋赏赐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你们可以各自说说。”于是各位将领争功,争论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认为房玄龄、杜如晦等只是玩弄笔杆子,不服他们功劳在己之上。皇上说:“起义之初,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大概是为了谋求使自己免祸。房玄龄等运筹帷幄,国家因而才得以安定,论功行赏,本来就应当在叔父之前。叔父是皇族至亲,我(对他们)的确没有什么偏爱的,只是不可以因为徇私情而(将您)与勋臣同等赏赐。”各位将领于是相互谈论:“陛下极为公正.即使淮安王这样的皇室宗亲都不偏私。我等哪敢不安分守己。”于是都心悦诚服。十一月丙午(二十一日),皇上和群臣讨论禁止盗匪的问题。有的人请求以重刑来止盗,皇上嗤笑他说:“百姓成为盗匪的缘故,是因为赋税繁多、徭役沉重,官吏又贪欲勒索,百姓饥寒交迫,因此顾不上廉耻罢了。我要放弃奢华节省费用,减轻徭役减少赋税,选用清廉官吏,使百姓衣食有余,那么百姓就自然不当盗匪了,又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此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门不闭,商贩行旅也敢露宿野外。皇上又曾对身边近臣说:“欲望强大那么花费就多,花费多百姓的赋税就重,赋税重百姓就愁苦,百姓愁苦那么国家就危险,国家危险那么君王也就灭亡了。”皇上忧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中安排身边的人试着行贿。有位管理门卫的令史接受了一匹绢,皇上想杀了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而接受贿赂,他的罪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引诱他接受贿赂,这是陷害,让人犯法,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说的‘用道德去引导,用礼仪去规范’的古训。”皇上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大臣告诉他们说:“裴矩作为官员能据理力争,不因为在我面前就顺从,倘若每件事都这样,何愁国家不能大治?”
皇上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无私,所以提升他为大理少卿。皇上因为很多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发布赦令让他们自首,否则就处死。不久有假冒者被发觉,皇上想杀了他们。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这些人应该流放”。皇上大怒说:“你想守法,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说:“赦令(只是)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变化,法令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诚信的。陛下愤恨候选官多有欺诈,所以想杀了他们,但是既然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又依照法律裁断,这是忍受小的愤恨而存留大的诚信的做法。”皇上说:“你能执掌法务,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11.D.“意在表明自己想要在酒中解忧,暂求一时安宁”错误。尾联意在表达对国势动荡的痛心疾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故选D。
12.后两联,诗人在表情达意上,含蓄委婉,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①借物抒情(或者“比喻”)。“鹡鸰”喻指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
②用典。“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表达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
③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委婉表达对现实(统治者)不能让百姓安居的不满之情。
13.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文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势不可挡的语句是: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4)《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5)李商隐《锦瑟》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两句起兴,引发感慨万千。14.C
15.C
16.D
17.A
18.D
19.D
20.D
21.C
22.A
23.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标志”,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表明某种特征。“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用来象征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语境为“成果”,用“标志”合适。
“一语中的”,一句话就说明关键。“切中时弊”,指发表的言论正好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语境为习总书记一句话就说明关键,用“一语中的”。
“受制于人”,受到别人的控制。“任人宰割”,比喻国家、民族或个人完全被别人控制,任凭别人压迫、奴役和残害。这里指“中国芯”再也不能受人控制,用“受制于人”。
“自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奋发图强。“自立门户”,指分交出来,自成一派,自成一家。语境为关键技术应自主创新,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用“自立自强”。
故选A。
24.B语病有二,一是语序不当,“建设网络强国”是更为重要的战略,故应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前置,排除A;
二是主客颠倒,“在很多方面还与我们有不小差距”应是“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排除D。
另外,“不小差距”与“最大的差距”语意衔接,不宜分开,故C项修改错误。
故选B。
25.由“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可知把“互联网核心技术”比喻为“命门”,把“依赖别人的核心技术来发展”比喻为“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2分)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引发联想与想象,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不能依赖别人的核心技术来发展的道理。(2分)“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依赖别人的核心技术来发展的后果,富有文采。(2分)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26.D
所要复位的文句居中,依据前文“‘黄饭节’”的提示可知,后文文句的主语应为“黄饭”,据此可排除A、C项;按照“黄饭”制成的先后逻辑顺序看,应是先把晒干的染饭花的花序熬成“汁液”,然后用“汁液”浸泡糯米将其染成黄色,最后蒸熟“用汁液浸泡过的糯米”,最后成为“香喷喷的糯米饭”。如果是先把“糯米熬成汁液”,蒸熟的就不可能是“糯米饭了”,据此可排除B项。
27.(示例)①(部分)食用花是有益健康的(食用花有药用价值)
②食用花与许多地方的传统习俗有关
③(当然)食用花也存在食用安全问题(有的食用花对人体也有害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所要补写的文句是段首句,故在语意上应是中心句,阅读后文可知,此文段主要内容是说通过研究,有些食用花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故可填“(部分、有些)食用花是有益健康的”。
第二处,所要补写的文句依旧是段首句,故语意应是此文段的中心句。依据后文的“例如,日本每年3月至4月间的樱花节,也称为樱花祭;云南的哈尼族欢度‘黄饭节’”的提示可知,此段的段意是说食用花在很多地方成为一种节日,甚至成为传统文化之一,故可填“食用花是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之一”。
第三处,所要补写的文句依旧是段首句,故语意应是此文段的中心句。阅读后文可知,此文段主要说食用花中含有对人体不利的物质,在食用时应注意安全问题。故可填“(当然)食用花也存在食用安全问题”。
28.表明观点,说明理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