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2.C
3.B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并不涵盖当时存在的所有民族政权”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绝不仅仅指宋朝,还应包括辽、夏、金、蒙,以及相继并存的大理、吐蕃、西辽、回鹘、于阗、黑汗等民族政权在内”可知,“中国”这一概念是涵盖当时存在的所有民族政权。
B项,“其原因是都把对方看作敌对国家”是错误的。由原文“当时,宋、辽、夏、金与蒙元政权,无不视对方为外国,但又无不主张‘天下一家’而自称‘中国’”可知,“都把对方看作敌对国家”与“都把自己称作中国”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D项,“但民族主义的自觉性却严重缺乏”是错误的。由原文“民族主义自觉并不限于宋朝汉族政权内部……另一方面却自觉坚持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可知,契丹、党项等与宋朝并峙的民族政权一直具有强烈的意识。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民族主义自觉性的方面存在差异”是错误的。由原文“与此同时,金亡之际,金朝将帅履践‘金国大臣,惟当金国境内死’的信念,拒绝失节降敌,也印证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民族气节的接纳与认同”可知,论证的应是“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民族主义自觉性的方面的一致性”。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外族入侵”是错误的。由原文“而新儒学的形成与确立,则构成其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宋儒强调‘四夷不服,中国不尊’,确立民族自信,力图夷不乱华,进而用夏变夷,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可知,“外族入侵”表述错误,应为“新儒学”。
故选B。
4.C
5.D
6.①他看见年轻人神情坦然便“警觉起来”,“不动声色地问”“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说明他心存戒备;②见到一块香皂,就认为准是那年轻人掉的,并追去送还向他道歉,说明他善良单纯;③主动借给年轻人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说明他乐善好施;④他认为自己要“吸取教训”“不能自作聪明”,说明他善于反省。
7.示例一:我认为“一块香皂”更好。①香皂作为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年轻人用香皂设局,葛尔特茨比因香皂怀疑、救助年轻人,老先生找香皂又揭示了故事的真相。②一块香皂成为行骗手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骗成风的社会风气,对人们思考这种社会环境的形成与小人物的境遇有揭示作用。③香皂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又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我认为“黄昏”更好。①“黄昏”意蕴丰富,既指模糊暗淡的时刻,也隐喻(象征)着破灭的希望、人生的没落、社会的下沉。②“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合理性。正因为是黄昏,老先生才没发现丢了肥皂,年轻人才没有看见香皂,葛尔特茨比才有可能捡到肥皂而被骗。③作者对于黄昏的描写,以暗淡模糊的色调,烘托了人物消沉的意志,这种基调是作品突出的艺术特征。
【解析】
4.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暗示了年轻人的骗局必然败露的结局”错误,“昏暗”的夜景只与葛尔特茨比被骗有联系,况且文中年轻人的骗局最终得逞了;
B.“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社会老弱受欺的无情批判”错误,从文中看不出有“老弱受欺”的情节;
D.“葛尔特茨比的话深深激怒了他”错误,从文中“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顺小路溜掉了”,可以看出他是做贼心虚,意识到可能被识破了。
故选C。
5.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中“扑朔迷离的开放情节”不是欧·亨利的典型风格,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欧·亨利”式的小说以戏剧性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而引人入胜,常常具有批判讽刺的效果。
8.C
9.C
10.D
11.(1)柳涧煽动百姓拦路向前任刺史索要部队过境时百姓服役的工钱,后任华州刺史对柳涧的做法很厌恶,于是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
(2)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
12.(1)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2)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3)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4)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
【解析】
8.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
首先,从原文意思来看,穆宗是后悔第一次下诏派韩愈深入虎穴,怕他凶多吉少,于是给他再次下诏说,希望他随机应变,不一定非得要进入乱军之中。所以此处应判断为“穆宗亦悔”,虽然前文有“诏愈宣府”四字,但不可断为“穆宗亦悔诏愈”。因句中的“诏愈”是第二次下诏,非第一次。据此排除AB两项;“严兵迓之”中,“迓之”是迎接他的意思,是“严兵”的目的,所以这两个词之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D。
故选C。
9.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旌以专杀,节以专赏,亦借指节度使、军权”表述错误,“旌”是“专赏”,节”是“专杀”。
故选C。
10.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D项,“他恳求王廷凑放了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表述不准确。由原文内容可知,韩愈并没有直接恳求王廷凑放过牛元翼,他只是陈述事实,说朝廷中像牛元翼这样的大将多的是,然后追问王廷凑,你为何还要围困他?言外之意,你消灭了一个牛元翼,朝廷会派出更多的牛元翼来对付你。王廷凑在权衡利弊后,答应放了牛元翼。同时,牛元翼是自己突围而出的,所以“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故选D。
11.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讽”:用含蓄的话劝告,此处指煽动、鼓动;“遮索”:拦路索要;“按”:追究;“狱”:案件。
(2)“讦”:斥责别人的过失,揭发别人的隐私;“牾”:通“忤”,触犯;“诚”:确实;“宽假”:宽恕,原谅。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他的父亲叫韩仲卿,任武昌令,有很好的政绩,离开之后,县里的百姓刻石碑来歌颂他的功德。韩仲卿最终官拜秘书郎。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柩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华阴令柳涧犯了罪,前刺史弹劾他,但还没有得到回复,刺史就被罢免了。柳涧煽动百姓拦路向前任刺史索要部队过境时百姓服役的工钱,后任华州刺史对柳涧的做法很厌恶,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经过华州的时候,以为前后刺史官官相护,便上疏惩治他们。不久,御史再一次勘问,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再一次贬官,做了封溪县尉。韩愈因此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
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 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全国上下都感到恐惧。即使是外戚也替韩愈说情,才被贬为潮州刺史。
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 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 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
13.D
14.“想”字,运用想象领起虚写的内容。遥想同伴宿于芦花之畔,正惦念着孤雁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此三句借虚写实,不说孤雁思念同伴之实情,却移笔写对方,言伙伴惦念孤雁,使孤雁凝盼思归的急切心情更深一层。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D.选项中“那优美的古筝曲回响于孤夜,完全不体会羁旅者的孤寂之情”,理解错误。“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这里借长门的夜哭、锦筝的清怨,表达作者羁旅的愁思。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的故事。“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谩”通“漫”,徒然的意思,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
15.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关于“写境”与“造境”的确切内涵,历来众说纷纭。关键在于“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这句话。现在较为通行的观点是:“写境”与“造境”是从审美境界创造的途径和方式进行的不同划分。“写境”是由写实家按客观自然去写景状物而造成的境界,“造境”则是由理想家按主观理想用虚构、想象的方法写作诗词而造成的境界。简言之,“写境”是写实之境,“造境”是虚构之境。
“写境”是客观的真实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主要侧重于对外部人情事物进行精微细致的真实描绘,突出一个“景”字。而“造境”则是想象和联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自由的驰骋,主要侧重于对内心情感与理想进行真切感人的抒发和表达,突出一个“情”字。
A.诗句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因此可知,这里有的是奇特的想象,应属于“造境”。
B.诗句出自唐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有实景,有想象,因此应属于“造境”。
C.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二,诗句的意思是: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真使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诗句写出了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磅礴的气势。这里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属于“造境”。
D.出自唐代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从诗句内容来看,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以写实为主,因此不属于“造境”。
故选D。
16.秦仲义 松二爷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就主张实业救国,办工厂,开银号,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了。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松二爷是个旗人,性格善良软弱,养的是小黄鸟,拿的是精干灵巧的小鸟笼子,喜欢斗蛐蛐。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17.(1)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2)用小桌和藤椅替代以前的茶座或铺上了桌布,用美国的广告画替代了醉八仙大画(3)用唱戏来招揽客人(4)打算请女招待 (5)增加了“茶钱先付”的字条 。
18.(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一: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充实、高贵。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二: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而已,所以我并不赞同。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述而》)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希望请您去楚国从政,帮助管理国家!”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大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殿堂上祭奠着.如果你们是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庄子说:“离开吧!我宁愿像乌龟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
(《庄子·秋水》)
19.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岂、弊、衰、茅、迹。
20.D
21.C
22.①原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成片的叶子随风舞动的状态比作此起彼伏的波涛,更加生动形象。②原文与前文句式一致,更加协调严谨。③改句不适合做段落的结尾,原句强调看到庄稼、听到玉米拔节声的感受,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解析】
20.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尤其:表示更进一步。语境前面说玉米颇的庄稼人的喜爱,后面说“平原地带那成千上万亩的阵势,宛如一望无际的海洋”,二者是递进关系,应选“尤其”。
天南海北: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语境中写玉米种植面积广,且与“山川平原”搭配,应选“天南海北”。
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奥妙:指秘诀,深奥微妙。此处是说小时候不能理解有经验的庄稼人的秘诀,应选“奥妙”。
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这里是说玉米长得好坏不一,应选“良莠不齐”。
故选D。
21.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表达符号的能力。
文中“硬核”表示特殊含义。
A项,表示反语;
B项,表示引用;
C项,表示特殊含义;
D项,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C。
22.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原句是“墨绿色的波涛此起彼伏,‘咔咔’的拔节声让人陶醉”,改句是“此起彼伏的是墨绿色的庄稼,让人陶醉的是‘咔咔’的拔节声”。比较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句式和修辞。原句是对仗结构,“墨绿色的波涛……‘咔咔’的拔节声……”,结构整齐,且与前句“层层蓬勃舒展的叶子随风舞动”格式一致,强调看到庄稼、听到玉米拔节声的感受,更符合原文的逻辑,整体上更加协调;另外原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成片的叶子随风舞动的状态比作此起彼伏的波涛,更加生动形象。最后从结构来看,此句处于文段末尾,改句的表达不适合做结尾。
23.全国“携号转网”系统建设改造已完成并试运行。各省市将逐步开放服务申请,完善系统功能和改进用户体验,做好“携号转网”准备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