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7-0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C
    2.B
    3.C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首要任务就是要去为物欲所蔽的‘此心之蔽’”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内容是“由于为物欲所蔽导致‘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或整个六艺之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并没有表示孔子“诗教”的“首要任务”是去除“此心之蔽”。
    B.“所以孔子的‘诗教’具有了‘无邪’的内涵”错误,根据原文“孔子‘诗教’所谓的‘无邪’……体现在《诗》中便是‘仁’‘礼’和谐”可知,“《诗》中便是‘仁’‘礼’和谐”只是“孔子‘诗教’所谓的‘无邪’”的体现,而不是原因,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D.“读以《诗》为首的‘六艺’便可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错误,根据原文“‘道问学’则是指君子通过问学、求知的途径而达到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实现道德境界的途径只有读书致知,这个书就是以《诗》为首的‘六艺’”可知,“读以《诗》为首的‘六艺’”不是“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的充要条件。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并结合了当下现实情况”错误,原文论证了“孔了‘诗教’的核心观念”,只是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没有结合当下现实情况。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可见‘道问学’的教育功能更强”错误,根据原文“就尊德性而言,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就道问学而言,它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践履性,是形而下的技术”可知,原文只是区分了二者的不同,没有对比哪一个教育功能更强。
    故选C。
    4.B
    5.A
    6.①要在保护上下功夫,可开展黄河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和专项保护,进一步厚植黄河文化底蕴;②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产业实现黄河文化价值倍增;③要在传播上出实招,进一步树立黄河文化品牌。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由封闭走向开放,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错误。黄河文明“由封闭走向开放”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同时也让中华文明具有了开放、包容的品质,永远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可知,黄河文化本身就有无与伦比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是黄河文明让“中华文明具有了开放、包容的品质”,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黄河文化是中国的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国家文化”错误。根据材料二“黄河流域点燃了最早的文明曙光”可知,这句话只是说明黄河文明发源最早,与“因此黄河文化是中国的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国家文化”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三第二段,“此次座谈会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中有一半涉及黄河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和专项保护,体现了对保护黄河文化的重视,也是厚植黄河文化底蕴的基本要求”,可见,黄河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和专项保护和厚植黄河文化底蕴非常重要,这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第一步。
    材料三第三段,根据原文“文化作为区域发展的优势资源和隐性财富,需要依托产业实现价值倍增。因此,要在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上下功夫”可知,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应坚持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依托产业实现黄河文化价值倍增。
    材料三最后一段,“提高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注重传播质量,创新传播形式,提高传播效率,……进一步树立中国黄河国家级品牌”,可见,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应做好黄河文化传播,进一步树立中国黄河国家级品牌,让国内甚至国外都加深对黄河文化的了解。
    7.D
    8.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背景,营造了低沉凄迷的氛围。②从夜里到白天再到夜里,从现实到梦境再到现实,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③揭示了主人公半梦半醒的极度渴睡状态,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9.①照应了题目“渴睡”及小说前文内容,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以含蓄的手法使小说戛然而止,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③深化主题,以“小人物”瓦尔卡的生活遭遇及命运悲剧揭示社会问题。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一样,都是处在社会底层中受压迫的形象”错误,别里科夫不是社会底层受压迫的形象,他是一教员,一个沙皇统治的卫道士,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产物,又反过来维护着这种制度。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文章的结构角度分析,瓦尔卡哄孩子时“她哼着歌、声音低得刚刚听得见:睡吧,好好睡……长明灯在天花板上印下一大块绿斑,襁褓和裤子投下长长的阴影”,这是在文章开头长明灯的绿斑、襁褓和裤子的阴影第一次出现;接着在被老板打醒之后、老板娘给孩子喂完奶之后……文章结尾在她决定杀死娃娃的时候“瓦尔卡笑着,挤了挤眼睛,向那块绿斑摇一摇手指头,悄悄走到摇篮那儿,弯下腰去,凑近那个娃娃”,长明灯的绿斑、襁褓和裤子的阴影贯穿文章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背景,为全文营造了低沉凄迷的氛围。
    从对情节的作用来看,从后半夜瓦尔卡哄孩子睡觉,到天亮了准备食物,又到夜里,长明灯的绿斑、襁褓和裤子的阴影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因为太困,瓦尔卡在梦境与现实间徘徊,眼前的长明灯的绿斑、襁褓和裤子的阴影似真似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对主旨的作用来看,正因为瓦尔卡极度疲劳,致使她在迷迷糊糊的现实和迷迷糊糊的梦境中始终感觉长明灯的绿斑、襁褓和裤子的阴影在眼前晃动,作者以此表现瓦尔卡连最起码的睡眠时间都不能保证,在家里极度没有人权,这模糊的长明灯的绿斑、襁褓和裤子的阴影,极度不真实,也暗示人物的命运由困苦、漂泊、被虐待到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结局。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上分析,“不出一分钟她已经酣睡得跟死人一样了”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渴睡”,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给读者以情节的整体感。
    从结尾的艺术效果分析,“不出一分钟她已经酣睡得跟死人一样了”,它是很安静很享受的睡着了还是死了,让读者很是好奇,文章没有给出具体明确的解释,情节就戛然而止,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读者希望瓦尔卡“酣睡”,又感觉它杀死了孩子,老板一家不会让她“酣睡”……这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从结尾对文章主旨的作用分析,从结尾看,瓦尔卡的命运是一个悲剧命运,她活着,苦难一刻没有离开过她,就连最基本的睡眠都不能保证,最后致使她错误的认为是孩子让她不能睡觉,决定杀死孩子。这不禁让读者思考,是什么导致瓦尔卡一样的人的悲剧,从而也深化了文章主旨,揭示了是社会问题导致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10.B
    11.C
    12.D
    13.(1)皇上听说后,派中使赏赐给他非常丰盛的宴席,李至等人各自赋诗记述了这件事,宰相李昉等人也作诗颂扬赞美这件事。
    (2)适逢苏易简掌管贡部,何光逢替人参加考试来收取钱财,苏易简从众人中把他驱逐出去。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含义:从前,扈蒙建议用宣祖配祀,苏易简援引唐朝旧事,请让宣祖、太祖一同配享。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主持审官院,建议初任京中朝官,从未任过州县职的,不得任为知州、通判。皇帝下诏同意。
    “引唐故事”为动宾结构,“唐故事”为“引”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知审官院”为动宾结构,“审官院”为“知”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后边应该断开,排除C。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丁外艰,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文中指母丧,也可称为丁母忧”错误。“丁外艰”同“丁父忧”,旧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是因为苏易简告发他讥讽自己”错误,根据原文“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可知,苏易简把何光逢的谤书给了皇帝,谤书的内容不仅讥讽了苏易简,还“斥言朝廷事”,他被捕不仅是因为讥讽苏易简。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闻”:听说;“纪”:记述;“颂美”:颂扬赞美。
    (2)“会”:适逢;“典”:掌管;“赀”:钱财;“稠人”:众人;“屏”:屏退。
    参考译文: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苏易简少年时聪明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年过二十,考中进士。太宗正关注儒家的学说思想,贡士都到殿堂复试。苏易简所作答卷三千多字很快写成,进奏皇上,皇上看后称赞,选拔为甲科之首。授职将作监丞,迁任左赞善大夫。淳化元年,遭父丧。淳化二年,为同知京城朝官考课,迁任中书舍人,充任承旨一职。从前,皇帝宴请文武大臣,翰林学士都参加坐席,梁迥启禀太祖取消了;又皇帝驾临丹凤楼,翰林承旨随从登上楼的西南角,此礼也废除了。到这时,易简请求,都恢复了旧制。苏易简续编唐朝李肇的《翰林志》二卷献给皇上,皇上赐诗来嘉奖他。皇帝曾经用轻绡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个大字,让苏易简制成匾额悬挂在厅堂。苏易简会同韩伾、毕士安、李至等前去观看。皇上听说后,派中使赏赐给他非常丰盛的宴席,李至等人各自赋诗记述了这件事,宰相李昉等人也作诗颂扬赞美这件事。后来,苏易简在宫中值班,用水试验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皇上暗地听说了,趁着晚朝时问他:“你玩赏的莫非是欹器吗?”苏易简说:“是的,江南徐邈所制作的。”皇帝命令取来试验。苏易简上奏说:“我听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会亏缺,器物盛满了就会倾覆,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衰败。希望陛下保持已成的盛业,始终要谨慎从事,来巩固宏大的基业,那么天下就非常幸运了。”恰逢郊外祭祀典礼,易简充任礼仪使。从前,扈蒙建议用宣祖配祀,苏易简援引唐朝旧事,请让宣祖、太祖一同配享。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主持审官院,建议初任京中朝官,从未任过州县职的,不得任为知州、通判。皇帝下诏同意。改为主持审刑院,不久掌管吏部选官,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蜀人何光逢,是苏易简的挚友,曾经任过县令,因受贿赂被削除官籍,客居京城。适逢苏易简掌管贡部,何光逢替人参加考试来收取钱财,苏易简从众人中把他驱逐出去。何光逢于是捏造诽谤的书函,指斥朝廷政事,并且讥讽苏易简。苏易简获得他的谤书后禀告皇上,逮捕了何光逢,罪案审结,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杀何光逢不是他的本意,常常怏怏不乐。至道二年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
    14.D
    15.①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②颔联借风寒草动、霜落叶黄,表达了独立萧索之秋的诗人的孤独与惆怅之情。③颈联借塞雁归来、砧声阵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情感含蓄错误”,尾联中“相思”直接表达情感,属于直抒胸臆,并不含蓄。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和颈联。
    首先找出这两联中的景,明确景的特点,然后分析情感,最后明确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颔联“风生寒渚白蘋动,霜落秋山黄叶深”主要写“风”“白蘋”“霜”“叶”等景,“风”的特点是“寒”,“白蘋”是舞动,“霜”是落,“叶”是黄,由此可知,这是描写深秋萧索的景象,是哀景,表达自己面对寒秋的孤单寂寞之情。所以景和情是一致的,属于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颈联“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主要写“云”“雁”“月”“砧声”,云的尽头塞雁归来,明月之下远处传来声声砧声,这是深秋之景,属于哀景,所以也是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诗人借助这样的景象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题的时候,先分析景,然后分析情,最后明确二者的关系;或者先明确二者关系,再分析景和情。
    1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书写:“凄”“怆”“幽”“邃”“生”。
    17.B
    18.D
    19.C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语境是说网络热词和流行语之多,并非强调其“复杂”,所以使用“目不暇接”。
    第二处,“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林林总总”,繁多。
    由前面可知,此处是强调网络热词的不断出现,应使用“层出不穷”。
    第三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不断更迭”,不停的交替、更换。
    语境是说语言的不断更换交替,应使用“不断更迭”。
    第四处,“妙趣横生”,洋溢着美妙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品)。“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此处形容语言,应使用“妙趣横生”。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年轻人对这些流行词引发了共情”主客倒置,应是“这些流行词在年轻人中引发了共情”,这就排除AC。
    “……青年群体的朝气”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动词,应是“传递着青年群体的朝气”,排除B。
    “又口口相传着”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中”,改为“又在口口相传中”,排除AB。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适应互联网时代交互性,即时性特点”中逗号使用错误,“适应”的宾语是“交互性、即时性特点”,“交互性”和“即使性”都是“特点”的定语,所以中间使用顿号。
    故选C。
    20.谷物营养成分的极大损失对身体健康有潜在风险还使人们失去了许多咀嚼的机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是“精米白面把谷物籽粒表皮皮层和胚芽几乎全部去掉了,仅保留胚乳部分”的过度加工方式造成的结果,因为是针对粮食加工,那造成的结果就是针对粮食的营养价值问题,把“谷物籽粒表皮皮层和胚芽几乎全部去掉了”,就造成营养价值流失,因此可填“谷物营养成分的极大损失”;
    第二空,根据句前“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有可能出现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可知,“出现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是长期使用精米白面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造成“隐性饥饿”,那给身体带来的应该是潜在风险,因此可填“对身体健康有潜在风险”;
    第三空,句后“牙齿和面部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可见“过分精制的饮食”让咀嚼变得容易,让人们失去了许多咀嚼的机会,因此可填“还使人们失去了许多咀嚼的机会”。
    21.①唐人拥有浓郁的氏族情结;②氏族文化在唐代大规模发展;③但对氏族文化的研究有待深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把上边的文段分层,以陈述对象不同,把文段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陈述对象是“氏族情结”,从文章的开头到“重视氏族婚姻”,可压缩层意为“唐人拥有浓郁的氏族情结”;第二层从“氏族文化在唐代有大规模发展”到“如卢氏对柳宗元的影响、权德舆受母亲的影响等”,这一层的层意压缩为“氏族文化在唐代有大规模发展”或“氏族文化在唐代有大规模发展及表现”;剩余部分为第三层,第三层的陈述对象是“以往对唐代氏族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介绍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可压缩层意为“但对氏族文化的研究有待深入”或“但对氏族文化的研究的不足”。
    22.参考范文:
    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我是学习委员钟红,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认识红色人物,传承红色基因”。
    在革命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因保卫祖国而牺牲的人。其中我最敬佩的是战斗英雄董存瑞。一个视死如归、挺身而出炸碉堡的人,一个为革命胜利而付出生命的人,他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解放隆化城的战斗中,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当部队一路向前挺进遇到暗堡时,敌人的子弹像雨点一般从暗堡里射过来,战土们纷纷倒下。在这十分危机的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去炸毁暗堡。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到了桥下,他的腿已经中弹出血,可他全然不顾。大批的后续部队像潮水般涌了上来。敌人的子弹像急雨一样向冲锋部队射来。看着很多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倒下,他毫不犹豫地站在桥中央,左手举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下的暗堡壁,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只听见他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英雄董存瑞人生的最后时刻是这样的精彩,好像是天空燃放的礼花,光彩奇目,好像是夜空划过的流星,万人瞩目。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把自己的青春献了中国的解放,是因为他把自己的青春托给了中国的解放,是因为他把自己的青春融入到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能够更好的活着,年轻的董存瑞牺牲了,可董存瑞的英名永远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传遍了中华大地。
    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没有先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当今的小康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忆起英雄,想起往昔烈士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怎能不感恩满怀啊!昔日无数的烈士用爱凝聚成一首首歌,铸就了新时代新生活。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这幸福的日子呢?
    我们要树立奋发进取、勇于拼博的精神。“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董存瑞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鲜血却换来了许许多多人民的生命,他死得其所。他那视死如归、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与无私无畏的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进取、勇往直前。
    作为学习委员,我想告诉大家,现在的祖国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该做的只有好好学习,立志报国。我们要把祖国放在心中,为祖国学习;我们要不怕困难,消灭学习中的每一个碉堡;我们要遵守纪律,做一个好学生。因为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建设祖国,发展祖国,报效祖国!
    英雄已逝,精神长留,认识红色人物,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力量,砥砺前行,让董存瑞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谢谢大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次作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干中的材料,为写作创设了背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将来临,学校要为建党一百周年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本次作文要写的“演讲稿”“发言稿”“解说词”都应在这个情境之下构思,以“陶冶情操,凝聚力量,砥砺前行”为写作的指引。
    从任务驱动来看,“从下列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以相应的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那就应该选择一个具体活动来完成写作。“以相应的当事人的身份”就要求注意三个任务中的人物身份分别是“学习委员‘钟红’”“语文课代表‘品红’”“志愿者协会讲解员‘解红’”。作文的语言要符合三个人物身份,如果选择以第一个任务中的“学习委员”身份来写作,就应该在演讲稿中号召同学用红色人物的精神砥砺人生,好好学习,立志报国;如果选择以第二个任务中“语文课代表”的身份来写作,那写作时就应该在发言稿中为大家介绍“红色经典”的特点,在介绍书中革命人物的同时,把红色精神讲给同学听,号召同学多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砥砺前行;如果选择以第三个任务中的“志愿者协会讲解员”身份来写,那就在解说词中注意介绍红色景点的同时,传达革命精神,争取用自己的讲解,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从体裁要求来看,第一、二个任务的体裁是演讲稿和发言稿,在注意发言稿和演讲稿的格式的同时,注意演讲稿应该写成议论文体,要观点清楚明确,围绕“陶冶情操,凝聚力量,砥砺前行”行文;第三个任务要求写解说词,文章文体为应用性文体,文章重在对红色景点的介绍和相关人物、事件的讲解,可描写、记叙或夹叙夹议。
    【立意】
    (1)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
    (2)品读红色经典,让红色精神扎根在我们的心中;
    (3)追寻红色足迹,接过建设祖国的接力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