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7-0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自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对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的“德性”,具体体现为圣人之性,是君子必须遵守的。简单地说,“尊德性”就是肯定人的德性是本来就有的,但由于为物欲所蔽导致“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或整个六艺之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孔子“诗教”所谓的“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而所谓“正”者,体现在《诗》中便是“仁”“礼”和谐。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二者在《诗》中达于和谐统一。孔子盛赞“《诗》之好仁如此”,就是他“诗教”中“欲仁”“闻道”价值取向的展现。
    “仁”是君子的本质特征,“仁爱”是君子的主要情感,孔子“诗教”是让君子注重道德礼法,并让君子在遵循礼法规范上由外在的强制升华为内在的自觉和良知。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其主张以礼教化和以德教化都是要求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借助《诗》把诗对人的性情熏陶引向“温柔敦厚”和“文质彬彬”。而“温柔敦厚”和“文质彬彬”的底蕴便是“仁”的德性:“仁”滋养着人的自然和质朴的性情。孔子“诗教”不仅倚重于《诗》,同样倚重于“礼”与“乐”,所以他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孔子的,“仁”孕育了人的“德性”“性情”,使孔门开始从“修德立身”的立场来读《诗》与用《诗》,由《论语》所开启的“诗教”,第一次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通过“诗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存心养性”。因此,“尊德性”作为“诗教”的核心价值之一,实质是将审美道德化,使审美成为沟通内在之“仁”与外在之“礼”的桥梁。
    “道问学”则是指君子通过问学、求知的途径而达到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实现道德境界的途径只有读书致知,这个书就是以《诗》为首的“六艺”。“道问学”是孔子对弟子实施《诗经》教学的基础和技巧。孔子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他吟诗论诗的时候,出言从容而多平易亲切之语,对弟子所问“仁”“孝”“礼” “政”“德”“君子”等儒家义理进行随机指点,不管是评点义理还是评点人物,都称《诗》引《诗》来启发弟子领悟他“一以贯之”的“道”(“仁”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为政”方略等。可以说,孔子“诗教”的主要任务就成为推广和阐释《诗》的政教功能,阐释《诗》具有合“礼”性和“贵中合”的价值观,表现出重实用而轻审美的倾向。
    在孔子看来,“礼教”之真正目的是个体精神和永恒本性的形成,“诗教”之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德”的君子。就尊德性而言,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就道问学而言,它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践履性,是形而下的技术。孔子的“诗教”思想,从“尊德性”“道问学”两个方面发掘了《诗经》陶冶性情、培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过“人文化成”最终达到“内圣为王”,体现山一种“合内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
    (摘编自刘恒《孔了“诗教”的核心观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孔子“诗教”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去为物欲所蔽的“此心之蔽”。
    B.由于《诗》中“仁”与“礼”达到了和谐统一,所以孔子的“诗教”具有了“无邪”的内涵。
    C.孔子“诗教”依靠《诗》、“礼”和“乐”,通过读《诗》和用《诗》来提升人的道德礼法修养。
    D.读书致知是实现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读以《诗》为首的“六艺”便可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地(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引出论题,然后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翔实论述了孔子“诗教”的具体内涵,并结合了当下现实情况,有现实针对性。
    C.文章几次引用孔子与《诗》的史料,目的在于论证孔子重视《诗》的教育功能。
    D.文章末段思路清晰,先写孔子“诗教”的目的的和目标,后对“诗教”思想作了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主张以礼教化和以德教化,培养“为政以德”的君子,使对道德礼法规范的遵循不再靠强制。
    B.“尊德性”将审美道徳化,并使其成为“仁”与“礼”的沟通桥梁,有助于使人到达“内圣外王”。
    C.孔子“诗教”启发弟子都称《诗》引《诗》,其有强烈的实践性,可见“道问学”的教育功能更强。
    D.孔子“诗教”通过形而上的思考和形而下的技术,发掘《诗经》陶冶性情、培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国的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国家文化、氏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世界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相生相长、互为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内在依据。
    临黄河而知中国。《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黄河流域点燃了最早的文明曙光。自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先民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率先踏入文明门槛。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从夏朝至北宋,历代王朝多在黄河流域建都。从古代到近现代,黄河流域长期居于中华氏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摘编自李庚香《准确把握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光明日报》2020年8月21日)
    材料二: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只有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深刻领悟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上善若水、润泽万物的奉献开创精神。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孔子、孟子、老子、杜甫等先贤文豪,《诗经》《论语》等文化典籍,“四大发明”以及唐诗、宋词、绘画、石刻等文学艺术,都诞生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印证着黄河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兼容并蓄、汇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文化以其无与伦比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吸收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其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让中华文明具有了开放、包容的品质,永远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奋进精神。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奋进精神,已成为激励民众奋勇前行的重要动力,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意蕴。秉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拼搏奋进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品格,在锐意进取中传承历史,在勇挑重担中开创未来。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纽带,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进创新精神,更加坚定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凝聚时代力量,提供精神源泉。
    (摘编自孙拥军《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人民网”2020年7月13日)
    材料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太原召开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座谈会。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又是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工程。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华夏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此次座谈会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中有一半涉及黄河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和专项保护,体现了对保护黄河文化的重视,也是厚植黄河文化底蕴的基本要求。
    文化作为区域发展的优势资源和隐性财富,需要依托产业实现价值倍增。因此,要在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上下功夫,通过加强和引导区域文化和旅游合作,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发展沿黄地区文化产业,将静态的黄河文化活化为文旅产品,升级为文旅产业,加快构建具有黄河特色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提高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注重传播质量,创新传播形式,提高传播效率,加强对世界不同区域受众的分析,用受众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进一步树立中国黄河国家级品牌。
    (摘编自银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需系统化推进》,《中国旅游报》2020年12月3日)
    4.下列对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流域紧密相连,诞生于此的先哲圣贤、文化经典、发明创造等彰显了黄河文化的灿烂,也体现出了奉献开创精神。
    B.黄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吸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由封闭走向开放,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
    C.黄河文化中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奋进精神是激励民众奋勇前行的动力,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
    D.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神内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时代力量,提供了精神源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点燃了中国最早的文明曙光,因此黄河文化是中国的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国家文化,也是构成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内在依据之一。
    B.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黄河流域一直在中国文明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长期居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C.要深刻领悟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聚力,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其必要途径。
    D.黄河文化在中国历史、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6.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上,我们应如何做?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渴睡
    [俄]契诃夫  
    夜间,小保姆瓦尔卡,这个十三岁的姑娘,正在摇一个摇篮;她哼着歌、声音低得刚刚听得见:睡吧,好好睡……
    长明灯在天花板上印下一大块绿斑,襁褓和裤子投下长长的阴影……灯火一闪摇,绿斑和阴影就活了,动起来。
    娃娃在哭。他早已哭得声音哑了,可是他还是不停地哭;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止住。可是瓦尔卡困了,她的眼皮睁不开,脑袋耷拉下来,脖子酸痛。她的眼皮和嘴唇都动不得,她觉着她的脸仿佛干了,化成了木头。
    “睡吧,好好睡。”她哼道。
    火炉里有个蟋蟀在唧唧地叫。隔着门,在毗邻的房间里,老板和师傅阿法纳西在打鼾,摇篮怨艾地吱吱嘎嘎响,瓦尔卡哼着——这一切合成一支夜晚的催眠曲。这声音催她入睡,她却万万睡不得,要是睡着了,主人们就要打她了。
    灯火摇曳。那块绿斑和阴影动起来,扑进瓦尔卡的半睁半闭的、呆瞪瞪的眼睛里,在她那半睡半醒的脑子里化成朦胧的幻影。她看见一条宽阔的大路,满是稀泥;沿了大路,背着行囊的人们在路上慢慢走,阴影摇摇闪闪;大路两旁,隔着阴森森的冷雾可以看见树林。
    现在她看见自己在一个黑暗的、闷得不透气的茅草屋里。她那去世的父亲这时候正在地板上翻来覆去地打滚:她看不见他,可是她听得见他痛得在地板上打滚。
    母亲从医院回来了,小声说:“他们夜里给他治了病,可是将近早晨,他却把灵魂交给上帝了。他们说治晚了……”
    瓦尔卡走进树林,在那儿痛哭,可是忽然有人打她的后脑勺,下手那么重,弄得她的额头撞在一棵桦树上。她抬起眼睛,看见自己面前站着老板。
    “你在干什么,你这个贱丫头?”他说,“孩子在哭,你却睡觉!”
    他使劲揪一下她的耳朵,她晃了晃脑袋,就摇那摇篮,哼她的歌。绿斑、裤子和襁褓的影子,跳动不定,不久就又占据了她的脑子。她又看见满是稀泥的大路,背着行囊的人和影子已经躺下去,睡熟了。她也想睡得不得了——母亲催她快走,她们俩正在赶到城里去找活儿做。“看在基督面上,赏几个钱吧!”她母亲遇见人就央求。
    “把娃娃抱过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凶起来,“你睡着啦,下贱的东西?”
    瓦尔卡跳起来,往四下里看一眼:原来这儿没有大路,没有母亲,没有遇见什么人,只有老板娘站在房中央,她是来给孩子喂奶的,等她喂完奶。阴影和天花板上的绿斑正在明显地淡下去,快要到早晨了。
    瓦尔卡接过娃娃来,又摇起摇篮来。绿斑和阴影渐渐不见了,可是她还是困,困极了!
    “瓦尔卡,把炉子生上火!”门外传来老板的声音。
    “瓦尔卡,烧茶炊!”老板娘喊道。
    “瓦尔卡,把老板的雨鞋刷干净!”
    “瓦尔卡,把外面台阶洗一洗!”
    活儿多的是,她一分钟的空闲也没有。她恨不能往地板上一扑,什么也不管,睡它一觉才好。
    白天过去了。瓦尔卡看见窗子渐渐变黑,就按一按像木头一样的太阳穴,微微笑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笑。昏暗的暮色摩挲着她那几乎睁不开的眼睛,也许她不久就可以好好地睡一觉。到傍晚,客人们到老板家里来了。
    “瓦尔卡,烧茶炊!”老板娘喊道。
    “瓦尔卡,快跑去买三瓶啤酒来!”
    “瓦尔卡,快跑去买伏特加来!瓦尔卡,拔瓶塞的钻子在哪儿?瓦尔卡,把青鱼收拾出来!”
    最后,客人们到底走了;灯火熄了,老板和老板娘都去睡了。
    “瓦尔卡,摇娃娃!”她听见最后一道命令。
    蟋蟀在炉子里唧唧地叫;天花板上的绿斑、裤子和襁褓的影子,又扑进瓦尔卡的半睁半闭的眼睛,弄得她脑子里迷迷糊糊。
    “睡觉吧,好好睡。”她哼着。
    娃娃还是啼哭,哭得乏透了。瓦尔卡又看见泥泞的大路、背着行囊的人、她母亲、她父亲。样样事情她都明白,个个人她都认得,可是在半睡半醒中她就是弄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力量捆住她的手脚,压住她,不容她活下去。她往四下里看,找那个力量,好摆脱它,可是她找不着。临了,她累得要死,用尽力气睁大眼睛,抬头看那闪闪摇摇的绿斑,听着啼哭声,这才找到了不容她活下去的敌人。
    原来敌人就是那娃娃。
    她笑了。她觉着奇怪:怎么这点小事以前她会没有弄懂呢?绿斑啦,阴影啦,蟋蟀啦,好像也笑起来,也觉着奇怪。
    这个错误的观念抓住了瓦尔卡。她从凳子那儿站起来,脸上现出畅快的笑容,眼睛一眨也不眨,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她想到她马上就会摆脱那捆住她的手脚的娃娃,觉着痛快,心里痒酥酥的……弄死这个娃娃,然后睡吧,睡吧,睡吧……
    瓦尔卡笑着,挤了挤眼睛,向那块绿斑摇一摇手指头,悄悄走到摇篮那儿,弯下腰去,凑近那个娃娃。她掐死他以后,就赶快往地板上一躺,高兴得笑起来,因为她能睡了。
    不出一分钟她已经酣睡得跟死人一样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对由蟋蟀声、鼾声、摇篮声等声音组成的催眠曲的描写,与瓦尔卡渴睡至极却不能入睡形成反差,揭示了瓦尔卡悲惨的境遇。
    B.小说描写梦中父亲生病离世、母亲带瓦尔卡进城找活,以梦境的形式展现了瓦尔卡的往昔生活,并在家庭变故中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走向。
    C.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梦境、回忆、幻觉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梦幻与现实交替出现,相互渗透,以瓦尔卡如煎似熬的窘境深深感染读者。
    D.小说中的主人公瓦尔卡是契诃夫小说众多“小人物”中的一个,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一样,都是处在社会底层中受压迫的形象。
    8.小说多次写到长明灯的绿斑、襁褓和裤子的阴影,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作用。
    9.瓦尔卡杀死了那个娃娃,“不出一分钟她已经酣睡得跟死人一样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解褐将作监丞。迁左赞善大夫。淳化元年,丁外艰。二年,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先是,曲宴将相,翰林学士皆预坐,梁迥启太祖罢之;又皇帝御丹凤楼,翰林承旨侍从升楼西南隅,礼亦废。至是,易简请之,皆复旧制。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帝尝以轻绡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令易简榜于厅额。易简会韩伾、毕士安、李至等往观。上闻,遣中使赐宴甚盛,至等各赋诗纪其事,宰相李昉等亦作诗颂美之。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上密闻之,因晚朝,问曰:“卿所玩得非欹器耶?”易简曰:“然,江南徐邈所作也。”命取试之。易简奏曰:“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会郊祀,充礼仪使。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诏可。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苏易简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
    B.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
    C.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
    D.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科,指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中的一种,北宋前期甲科通常优于乙科。
    B.解褐,也称释褐,指脱去粗布衣服,喻指步入仕途,开始担任官职。
    C.丁外艰,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文中指母丧,也可称为丁母忧。
    D.谤书,指诽谤他人的书函,也指有毁谤内容的史传等作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易简才思敏捷,深得太宗赞赏。他参加贡士复试时,所试文章三千多字一挥而就,太宗观后大加赞赏,后被授予将作监丞等官职。
    B.苏易简敢于上谏,力争恢复旧制。对于之前梁迥奏请太祖取消的翰林学士可以参加皇帝宴请坐席的事情等,他积极奏请太宗,并得以恢复。
    C.苏易简善抓时机,借物以理规劝。在皇帝向他询问欹器一事时,他趁机以日、月、器、物的自然法则来劝谏皇帝要保持已有功业,谨慎从事。
    D.苏易简秉公执法,事后难以释怀。何光逢之所以被逮捕并定罪诛杀,是因为苏易简告发他讥讽自己,事后,苏易简为此常常怏怏不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闻,遣中使赐宴甚盛,至等各赋诗纪其事,宰相李昉等亦作诗颂美之。
    (2)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山寺怀友人
    刘沧
    萧寺①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
    风生寒渚白蘋②动,霜落秋山黄叶深。
    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
    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
    (注)①萧寺,今陕西省凤县境内的消灾寺,原名萧台寺。②白蘋,即白萍,水中浮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怀”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B.诗人独坐楼台,夕阳西下,缕缕轻烟与时有时无的磬声在林间渐渐消散。
    C.颔联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动静结合,色彩凄寒,非常符合秋日的特征。
    D.尾联情感含蓄,作者与友人一别经年,以知音典故表达二人深厚的情谊。
    15.请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和颈联。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有成就的人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力量的道理。
    (3)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坚持真理,追求美好品德,且为之蹈死不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如今,各式各样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令人________,了解这些词的意思、用法,几乎成了网上冲浪的必修课。“逆行者”指代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者;“逆袭”展现扭转局势、转败为胜的韧性;在表现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的视频里,网友们“超燃”“大燃了”的点评不断刷屏……________的网络热词为语言的发展带来新语料,也嵌入日常生活的交流中。语言学家认为,①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社会变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条件;②语言的________,也直观、生动地体现着社会脉动。“硬核”呈现对真正实力的尊重与推崇,“点赞评”表达对优质作品的肯定与赞扬。年轻人对这些流行词引发了共情,形成了共鸣,既彰显了独特个性,又口口相传着青年群体的朝气。适应互联网时代交互性,③即时性特点,网络热词往往简洁精练,善于在浓厚的情感包裹下,以浅显直白的方式传达语义。“晒”“上头”等词语动作性强,画面感足;古文、方言的化用________……④多种多样的网络热词通过新句式、新表达、新修辞,为汉语增添了活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扑朔迷离    层出不穷    推陈出新    妙趣横生
    B.目不暇接    层出不穷    不断更迭    妙趣横生
    C.目不暇接    林林总总    推陈出新    栩栩如生
    D.扑朔迷离    林林总总    不断更迭    栩栩如生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轻人对这些流行词语产生了共情,形成了共鸣,既彰显了独特个性,又以口口相传传递着青年群体的朝气。
    B.这些流行词在年轻人中引发了共情,形成了共鸣,既彰显了独特个性,又口口相传着青年群体的朝气。
    C.年轻人对这些流行词口口相传,既彰显了独行个性,又传递着青年群体的朝气,从而引发了共情,形成了共鸣。
    D.这些流行词在年轻人中引发了共情,形成了共鸣,既彰显了独特个性,又在口口相传中传递着青年群体的朝气。
    19.文中标号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八、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者愈加追求精米白面带来的好口感,粮食过度加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城乡居民的主食消费呈现出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精米白面把谷物籽粒表皮皮层和胚芽几乎全部去掉了,仅保留胚乳部分,造成①________。随着加工精度不断提高,面粉中的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等含量逐渐降低。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有可能出现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造成“隐性饥饿”,②________。不仅如此,过分精制的饮食,③________,牙齿和面部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对美容也没有什么好处。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唐人拥有浓郁的氏族情结,重视姓氏排名,唐太宗甚至还因姓氏排名与旧家大族产生过矛盾,编撰氏族谱的人因为最高统治者的干预而妥协,才有了著名的“五姓七家”之说。唐人浓郁的氏族情结表现在强调族属,重视氏族婚姻。
    氏族文化在唐代有大规模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大规模编辑谱牒,如《氏族志》《大唐姓系录》《姓纂》等;二是唐代重视士族教育,家学发展很快;三是氏族女性在文化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卢氏对柳宗元的影响、权德舆受母亲的影响等。
    以往对唐代氏族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大多关注出现了多少同家族的作家及其作品,但对于家族文化中的文学教育因素,以及以氏族为基础的文学活动,还有待深入研究。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辉日子。在建党百年即将来临之际,红旗中学开展了“认识红色人物”“品读红色经典”“踏访红色景点”系列庆祝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凝聚力量,砥砺前行。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从下列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以相应的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1)以学习委员“钟红”的名义,就“认识红色人物”这一活动写一篇演讲稿。
    (2)以语文课代表“品红”的名义,就“品读红色经典”这一活动写一篇发言稿。
    (3)以志愿者协会讲解员“解红”的名义,就“踏访红色景点”这一活动写一篇解说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