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7-0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已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已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人如其文”这一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人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闹市闲民
    汪曾祺
    我每天在西四倒101路公共汽车回甘家口。直对101站牌有一户人家。一间屋,一个老人。天天见面,很熟了。有时车老不来,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车还得会子,坐会儿。”
    屋里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大冬天,他的门总是开着),一张小方桌,一个方杌凳,三个马扎儿,一张床,一目了然。
    老人七十八岁了,看起来不像,顶多七十岁,气色很好。他经常戴一副老式的圆镜片的浅茶晶的养目镜——这副眼镜大概是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眼睛很大,一点没有混浊,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上唇留了一撮疏疏的胡子,花白了。他的人中很长,唇髭不短,但是遮不住他的微厚而柔软的上唇。——相书上说人中长者多长寿,信然。他的头发也花白了,向后梳得很整齐。他常年穿一套很宽大的蓝制服,天凉时套一件黑色粗毛线的很长的背心,圆口布鞋、草绿色线袜。
    从攀谈中我大概知道了他的身世。他原来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他有家,有老伴。儿子在石景山钢铁厂当车间主任。孙子已经上初中了。老伴跟儿子,他不愿跟他们一起过,说是:“乱!”他愿意一个人。他的女儿出嫁了。外孙也大了。儿子有时进城办事,来看看他,给他带两包点心,说会子话。儿媳妇、女儿隔几个月给他拆洗拆洗被褥。平常,他和亲属很少来往。
    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早起扫扫地,扫他那间小屋,扫门前的人行道。一天三顿饭。早点是干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他不上粮店买切面,自己做。抻条,或是拨鱼儿。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我为看他拨鱼儿,宁可误一趟车。我跟他说:“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手艺!”他说:“没什么,早一点把面和上,多搅搅。”我学着他的法子回家拨鱼儿,结果成了一锅面糊糊疙瘩汤。他吃的面总是一个味儿!浇炸酱。黄酱,很少一点肉末。黄瓜丝、小萝卜,一概不要。白菜下来时,切几丝白菜,这就是“菜码儿”。他饭量不小,一顿半斤面。吃完面,喝一碗面汤(他不大喝水),涮涮碗,坐在门前的马扎儿上,抱着膝盖看街。
    我有时带点新鲜菜蔬——青蛤、海蛎子、鳝鱼、冬笋、木耳菜,他总要过来看看:“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什么,他摇摇头:“没吃过。南方人会吃。”他是不会想到吃这样的东西的。
    他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他的活动范围很小,除了上粮店买面,上副食店买酱,很少出门。
    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远的不说。敌伪时期,吃混合面。傅作义。解放军进城,扭秧歌,“呛呛七呛七”。开国大典,放礼花。没完没了的各种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大家挨饿。“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四人帮”垮台……
    然而这些都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每天还是吃炸酱面,——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
    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这是一个活庄子。
    一九九○年五月五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闹市闲民”叙写一位老人,是汪曾祺坐公交换乘时所见,他没有大喜也没有大忧,无欲望亦无追求,这样的恬淡情境是作者欣赏的。
    B.老人“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每天“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这境界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都市闲人有相似之处。
    C.文中对老人在成为老人之前的身世并没有介绍,但社会动荡没在老人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仍“天然恬淡”,当年一定是一位智者。 
    D.作者常与老人攀谈,为了看老人拨鱼儿不惜错过车,回家后又学着老人的法子做拨鱼儿,买各种新鲜菜蔬,也可以说是一个“闲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3段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老人的相貌,用比喻修辞突出老人的眼神,老人虽没有名姓,却形象鲜明。
    B.“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是插入语,看似与文章没有太大关系,却强化了老人生活的简单。
    C.作者在记叙老人一生时,有意简化老人过去的经历,重点放在老人现在的状态上,取舍之中体现的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D.本文语言很能体现汪曾祺特色,文白夹杂,用词朴实,拆开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清新平实中却有无穷韵味。
    8.汪曾祺在《揉面——谈语言运用》中说:“安排语言,也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本文题目中的“闹市”与“闲民”之间是如何“痛痒相关,互相映带”的?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文章结尾说“这是一个活庄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玄邈,字彦远。初为骠骑行军参军,太子左积弩将军,射声校尉。泰始初,迁辅国将军、清河广川二郡太守,幽州刺史。青州刺史沈文秀反,玄邈欲向朝廷,虑见掩袭,乃诣文秀求安军顿。文秀令顿城外。玄邈即立营垒,至夜拔军南奔赴义。比晓,文秀追不复及。明帝以为持节、都督青州、青州刺史,将军如故。太祖镇淮阴,为帝所疑,遣书结玄邈。玄邈长史房叔安劝玄邈不相答和。罢州还太祖以经途令人要之玄邈虽许既而严军直过还都启帝称太祖有异谋太祖不恨也升明中,太祖引为骠骑司马、冠军将军、太山太守,玄邈甚惧,而太祖待之如初。亡命李乌奴作乱梁部,陷白马戍。玄邈率东从七八百人讨之,不克,虑不自保,乃使人伪降乌奴,告之曰:“王使君兵众羸弱,弃伎妾于城内,携爱妾二人去已数日矣。”乌奴喜,轻兵袭州城,玄邈设伏击破之,乌奴挺身走。太祖闻之,曰:“玄邈果不负吾意遇也。”还为征虏将军、长沙王后军司马、南东海太守。迁都官尚书。永明十一年,建康莲华寺道人释法智与州民周盘龙等作乱,四百人夜攻州城西门,登梯上城,射杀城局参军唐颍,遂入城内。军主耿虎、徐思庆、董文定等拒战,至晓,玄邈率百余人登城便门,奋击,生擒法智、盘龙等。玄邈坐免官。延兴元年,加散骑常侍,寻转中护军。高宗使玄邈往江州杀晋安王子懋,玄邈苦辞不行,及遣王广之往广陵取安陆王子敬,玄邈不得已奉旨。建武四年,卒,年七十二。赠安北将军、雍州刺史。谥曰壮侯。(节选自《南齐书·王玄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罢州/还太祖/以经途令人要之/玄邈虽许/既而严军直过/还都启帝/称太祖有异谋/太祖不恨也
    B.罢州还/太祖以经途令人要之/玄邈虽许/既而严军/直过还都/启帝称太祖有异谋/太祖不恨也
    C.罢州还/太祖以经途令人要之/玄邈虽许/既而严军直过/还都启帝/称太祖有异谋/太祖不恨也
    D.罢州/还太祖/以经途令人要之/玄邈虽许/既而严军/直过还都/启帝称太祖有异谋/太祖不恨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地位仅次于大将军,权位相当于公卿,只有重臣才可以担任。
    B.太祖,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以某祖来称呼,每个皇帝都有。
    C.赠,文中指追赠官职,古代朝廷在功臣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以此来表示肯定和赞扬。
    D.壮侯,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平所立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代表官方意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邈富有主见,拒绝太祖邀请。玄邈效命于明帝时,太祖多次想要结交于他,他都在第一时间果断拒绝了邀请。
    B.玄邈富有谋略,及时调整战略。面对李乌奴的作乱,玄邈在强攻不下的情况下,采取诈降策略,最终取得胜利。
    C.玄邈作战勇猛,能够以少胜多。玄邈从便门入城,仅用百余人奋力抗击,便生擒了法智和盘龙等,夺回了城池。
    D.玄邈功绩卓著,死后荣享恩誉。玄邈生前在多次战斗中都表现突出,为稳定政权做出贡献,因此死后获得恩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8分)
    (1)青州刺史沈文秀反,玄邈欲向朝廷,虑见掩袭,乃诣文秀求安军顿。(4分)
    (2)乌奴喜,轻兵袭州城,玄邈设伏击破之,乌奴挺身走。(4分)
    14.玄邈多次拒绝太祖的邀请,太祖为什么“不恨”“待之如初”?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秋
    杜荀鹤
    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
    画戟门前难作客,钓鱼船上易安身。
    冷烟粘柳蝉声老,寒渚澄星雁叫新。
    自是侬家无住处,不关天地窄于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概述了作者羁旅无依的困境,“年年”表明他处于这种困境的时间之久。
    B.颔联写出了作者在多次寻求出路仍无人赏识的情况下,内心却依然豁达乐观。
    C.颈联借景抒情,下句所写的景物将意境扩大,巧妙地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变化。
    D.本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朴素自然,情感层层推进,富有变化。
    16.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中说:“唐人诗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尾联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韩愈在《师说》中用反问句式指出“惑”存在的普遍性的两句是 , ?
    (2)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
    (3)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古镇的古树还有不少,然而,全镇子内内外外,哪一棵都没有“龙爪榕”这么煌煌赫赫,它的“爪”大约已繁衍出十万个了吧?多个“大爪”已熬成古树级别,稳稳站立在属于它们的家族祖庙里。更多的“中爪”如霹雳连发,威威猛猛地伸向四面八方。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流云,从高天、半空和低处向你压过来,蔓延着。于是乎,你的眼睛里已全部是龙子、龙孙、龙孙孙们的刀枪剑戟,或曰手臂连着手臂,气势顶着气势,山连着山。俯身向地下看,“龙爪榕”的布局也是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数个大根凸起,在地面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更多的中根、小根乃至小小根,则一直延伸过来,生长到深不可测、宽不可测、远不可测的未知——也许整个古镇的地下,都是它的根系在维系和支撑着吧?
    18.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段最后一句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怎样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B.难道闹钟没有响?他从床上明明是看见闹钟定在四点的,它肯定响过。
    C.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D.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19.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压过来的滚滚而过的蔓延着的流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②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来治理。③具体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立法,④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⑤二是针对餐饮浪费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⑥三是要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法律监管,⑦禁止设置最低消费额,建立节俭消费提示,⑧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⑨四是要加强餐饮行业规范建设,⑩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餐饮管理上的作用,⑪制定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等标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很多人很疑惑,为啥《民法典》要叫“法典”?因为它很牛,只有高度集中化、系统化,组合搭配成体系的法律,才配叫“典”。从前维权打官司,靠的都是一部部“散装”的民法,而《民法典》自1954 年开始起草,到2020年通过,花了整整66年的时间,把我们之前一部部“散装”民法强势整合成一部完整的法律。《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从胎儿出生,到物业费收缴、遗体捐赠、离婚纠纷,再到签合同、开公司、借贷负债等等,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施,360°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选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在研读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下面三段材料,谈一谈你对“文学的价值和功用”这一论题的理解。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国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鲁迅
    《边城》中人物的正直与热情,虽已成为过去了,应当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和梦里……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沈从文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用他们的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老舍
    要求:①中心明确,主题鲜明;②条理清晰,逻辑感强:③不少于800字:④拒绝宿构,不得套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