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李兆基中学2023届高一(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4-2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李兆基中学2023届高一(下)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学校、班级、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生命是美丽的
    李永康
    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也是焦黑的。
    尽管来这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最难的是给乡村孩子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是一脸陌生。
    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就没走出大山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
    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
    听当地的老师讲,这里的学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迟到。但开学两个月来,我教的班还未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为此,我非常得意。我当初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就常常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虽然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可当时就是不明白。现在我也为人师表了,如果我的学生这样对待我,我又作何感想呢?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发生的事偏发生了。我的班上出现了迟到的学生。我把那位迟到的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五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黑走上十几里山路。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 我要求他住校,他说他回家和父母说说。第二天,他却没来上课。我非常着急,找了个与他家相隔几个山头的同学去通知他,他还是没来。
    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冒了出来。面对他的父母,我哽咽着对他说,老师不要求你住校,每天坚持来上课就行。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了好几道山梁。
    出乎意料的是,家访的第二天,他居然背着被褥来到学校。我心里非常激动。可没隔几天,他又不来上课了。
    我再次来到他家里。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他怕在学校尿床被同学笑话。
    我问他想不想走出大山。
    他说,想。
    我说,要走出大山就得好好读书。
    他抹着眼泪点点头。
    我说,相信老师,老师会帮你的。
    这个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课铃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换着去查他的被褥。如果是湿的,我们就悄悄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
    做这些工作,我们既是在尽责任,更是凭良知。坦率地说,我心里也有过埋怨:这个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想到这一点我就脸红——我是不是太自私,太虚荣,太渴望回报了呢?
    一件事净化了我的灵魂。
    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
    课外活动时,我尝试着给他们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教我怎样走好/上天!/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上天慌着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一双双纯洁晶亮的眼睛盯着我。我又声情并地朗读着穆旦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楼黄……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
    我看了他们摘抄的诗,有的抄了顾城的《一代人》,有的摘录了惠特曼的《我自己之歌》,有的摘了穆旦的《森林之魅》。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那位尿床的学生却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
    霎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3分)
    A.小说中两次写“我”流泪,一次是在自然课上为孩子们得不到良好教育的伤感的泪,一次是感动于学生收获做人道理言语的喜悦的泪。
    B.“我”对尿床的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的事也有过埋怨,说明“我”也有施恩图报的心理需求。
    C.“我”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常常用迟到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那位学生的迟到,也是对“我”的“报复”。
    D.“我”不仅认真上好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尝试通过诵读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让学生体会做人的道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1段简笔写出了景物“黄”“黑”两种颜色,烘托了山村荒凉的自然环境,暗示当地的贫穷,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小说情节波三折,“我”让那位迟到的学生住校——他不来上课——他住到学校——他又不来上课——最后他告知原因,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C.小说前半部分语言自然平实,后半部分引用了两首新诗以及详细写出一串诗人及其诗集的名字,充满着浓郁的“诗情”。
    D.小说中“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好几道山梁”的行为细节描写,表现了山里人的纯朴善良和对老师的尊重。
    8.小说写“我”买鱼讲自然课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分)
    9.“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那位尿床的学生写的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含意?这句话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辈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等并进对,献贼颂凡数十篇。会初立《谷梁春秋》,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候。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节选自《汉书•刘向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
    A.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B.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C.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D.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B.《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C.“擢” 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D.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类似后来的六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向通晓经书,擅长写作。他曾经被征召教授《谷梁》,在石渠宣讲《五经》,也曾经编撰《新序》《说苑》等著作。
    B.刘向正直有为,嫉恶如仇。他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身居高位的骄纵外戚和玩弄权术的宦官。
    C.刘向忠君爱国,献计献策。他曾编纂《列女传》来警诚天子注重教化,多次上书谈论利害,陈述法则戒律,弥补遗漏的过失。
    D.刘向颇有才能,深受重用。宣帝选用贤才,他进献了几十篇赋颂;后来皇上多次想任用他做九卿,但始终没能施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2)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
    14.关于礼仪教化,刘向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项  羽
    陆 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在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希望通过三年努力达到的治国理想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          ”。
    (3)《烛之武退秦师》中点明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理由的句子是:“          ,          。”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5)《劝学》中“          ”一句,通过“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后,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1月13日,一个消息让中国文物爱好者(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圆明园兽首,本身(    )是珍贵文物,但它的价值又①          。圆明园命运的(    ),记录着一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面前的悲凉与屈辱。因此,每一尊兽首的回归,都是国人(    )的焦点新闻。②_________,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恸。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外国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更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它们在异乡泣诉着一个古老民族城池失守的悲哀。我们在向为流失文物回归努力的人们致敬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在厚利驱动下,不少文物通过非法途径流失国外。有文物专家分析,历史上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外国掠夺,而现在③          ,且因走私流失的文物数量已经大大超过前者。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心潮澎湃     虽然     跌宕起伏     注视
    B.百感交集     固然     跌宕起伏     关注
    C.百感交集     虽然     曲折离奇     注视
    D.心潮澎湃     固然     曲折离奇     关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B.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C.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万件以上。
    D.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根据下面的文字,给“杂剧”下定义,不超过50字。(4分)
    杂剧综合了“唱”“念”“做”等表现手法。它的剧本描写人物故事则主要通过歌唱和念白。一些优秀剧本的唱词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诗剧的色彩。念白部分由于受唐宋以来的戏剧传统的影响,常有插科打诨,颇富幽默趣味。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这四套由一个演员主唱。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一些次要的角色被称为外末、外旦等,他们偶尔也唱一两支小令,从来不唱整套曲子。杂剧盛行于元朝,明清渐趋衰微。
    22.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后,某班组织了一场辩题为“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刘邦是真英雄”,反方观点是“项羽是真英雄”。下面是正方辩手的一段陈词,请你作为反方辩手,也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正方辩手的陈词大致相同。(4分)
    正方辩手:刘邦知人善任,机警果断,这种将帅风范,岂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所能企及的?
    反方辩手: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造角度,自拟标题,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克宾。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