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与苏俄之间的关系也是构成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经济封锁和长达三年的武装干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两种社会制度由军事冲突转到和平共处局面。 20年代,英法美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斗争,已不单单是赔款本身,而是上升为帝国主义争夺欧洲霸权的复杂问题。争夺的结果,英美乘法国占领鲁尔的失败,把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抓到自己手中。道威斯计划的通过和实施,说明法国谋取欧洲霸权的努力失败,英美特别是美国取得在赔款问题上的控制地位,增强了它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这是继华盛顿会议之后,帝国主义之间关系的又一次调整。这次调整发生了有利于美英而不利于法国的变化。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它虽然在总体上没有打破凡尔赛体系,但进一步削弱了法国,抬高了德国,导致了欧洲大国之间相对地位的微妙变化。法国对德国违反"和约"的行为已不能实行单独制裁,法国的东欧同盟体系遭到削弱,本身的边境安全置于英美两国的空头保证之下。法国在欧洲的领导权被严重削弱。德国恢复了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地位,加入了国联,并任常任理事国。英国取得了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成了法德之间冲突的仲裁者和法国的保证人。 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新的变化,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英法;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重新加入了帝国主义争霸的行列,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组合。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了侵略集团,撕毁了"和约",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扩军备战,发动对外侵略。英法美面对法西斯的步步紧逼,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推行退让妥协的绥靖政策。它们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不加干涉,听任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纵容德意侵占弱小国家,甚至同法西斯国家一起演出了"慕尼黑"丑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交相助长,使国际局势越来越滑向全面爆发世界大战的边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仍然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争夺世界霸权的侵略扩张在整个战争中起了决定的作用,英美也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这就使二战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战初期,德国凭借着优势兵力,横扫大半个欧洲。法国败降,意大利参战。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法西斯国家势力一时达到顶峰。1942年中期到1943年初,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北非阿拉曼战役等三大战役为转折点,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德国投降,二战结束。大战中,苏美英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盟国之间在政治上互相协商,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质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联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联盟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大战中期主要围绕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大战后期集中表现在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上。然而,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标,因此协调战略,互相支援的联合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从联盟建立到大战结束,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并未破裂。最后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终于在1945年相继打败德日,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