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昌起义” 一目,讲清三个问题:1.起义的历史背景——南京政府“斩尽杀绝” 的恐怖政策,革命处于低潮。2.起义经过一指明爆发的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起义胜利是指2万多起义军经过5个多小时激战,歼灭敌军,占领了南昌城。然后结合插图指明,起义军原定计划是主动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行北伐。但在南下途中,遭敌人优势兵力围堵,损失严重。3.起义意义—是本目的重点。要讲明两层意思:第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反映了中国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一特点,说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不畏残暴的敌人,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第二,这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队诞生的光荣节日。这一点,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课文,从中了解作为领导南昌起义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和作为起义领导人贺龙等,他们当时的行动完全是在党的正确意见指导下进行的。南昌起义阶段,主要是解决了一个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问题。 四、“‘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一目,第一,关于“八七”会议,教师可根据大字课文将会议召开的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在课本上依次划出。小字课文可指导学生课下阅读,不作要求。注意课文中提到,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思想。开始提出了武装斗争和建立政权相结合这一问题。第二,关于秋收起义,讲明四点:1.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2.起义经过。工农革命军从修水、铜鼓、安源分三路进攻,目标仍是夺取大城市—长沙。由于敌人势力比较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损失,余部退到文家市。3.文家市决策。毛泽东在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后,决定放弃攻取大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攻。这样既可保存革命力量,又可以积蓄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用农村包围城市,达到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这是将革命的退却和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的正确道路。4.三湾改编,是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进行的。三湾改编内容为课文小字部分,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不作要求,重点在掌握三湾改编的意义—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建立的根本保证。 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一目,讲清4个问题:1.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过三湾改编后的部队到达湖南、江西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他分析了这个地区的有利条件,在那里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装和党的组织,成立了工农政权。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队伍和在湘南起义的农民军也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成立后,井冈山部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并由此发展成为中国革命最主要的战斗力量。所以,井冈山会师对于中国革命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一个历史事件。3.毛泽东、朱德创立的井冈山根据地,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井冈山根据地建设开始,就遭到了敌人的进攻。红军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的游击战争原则的16字诀,从军事上粉碎敌人的进攻,由于敌人的包围和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建立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也和战士们过着同甘共苦的生活。由于红军打破了旧军队的雇佣制度,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政治工作,因此红军战士们虽然生活艰苦,但仍然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可指导学生课下阅读课文的小字部分,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4.全国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根据课本上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指出各根据地名称及领导人,并说明每块根据地的建立均是武装起义的结果。(2)明确指出中央革命根据地是这一时期最大最巩固的根据地,也是敌人集中兵力进攻的主要目标。课本中有关方志敏的小字课文,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可指导学生课下阅读。其他小字部分,也做同样处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