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三复习教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水平测试要求: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3、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4、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5、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考点1、课标指引: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概念:“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社会背景(原因):社会大变革是根本原因 1、经济根源: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化;各种力量争论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形成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规则限制,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基础: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士)层出不穷,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见解,并形成来不同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 4、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阶级不可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 5、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成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知识分子,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6、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总之,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考点2、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家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 法家韩非子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考点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主要观点: 孔子——仁与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天行有常。探究学习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D) 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C)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3、“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C)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段对话表明孔子在政治上主张(B) A.“有教无类” B. 贵贱有“序” C.“仁者,爱人” D.“克已复礼” 考点3、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的现实需要 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2)“大一统” “君权神授” (3)“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3、太学: ①创立: ⑴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②影响: 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探究练习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请回答: 1、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 )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2、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C )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A )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4、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C )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5、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B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考点4、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1 .北宋:(1)代表——程颢、程颐 (2)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2 .南宋:(1)代表——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2)著作——《四书章句集注》(3)思想——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最高境界;“存天理,灭人欲”。(4)影响——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思想: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致良知” “知行合一”。课堂练习 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C)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考点5、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1、社会背景: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源) 2、基本主张:(明末)(1)李贽: ①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呼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天下为主,君为客” (3)顾炎武——经世致用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如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涉及实用学问。 (4)王夫之——唯物思想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课堂练习 1、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A )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2、南宋末年坚持抗元斗争的文天祥在被俘后坚贞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这实际上是当时那一社会主流思想熏陶的结果(B ) A.道学 B.理学 C.心学 D.仁学考点6、 考点7、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和接触过的儒家思想学说,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在现实中 有哪些积极作用同时存在哪些消极作用,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儒家思想? ①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 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 进作用。 ②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A、尊卑等级观念; B、重男轻女的观念; C、因循守旧的观念; D、重礼轻法的观念 ③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专题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了解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 3、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4、理解宗教改革的重要影响 5、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 6、探讨启蒙运动的重要影响西方思想史上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 ——文艺复兴(公元14—17世纪) ——启蒙运动(公元17、18世纪) 起源 复兴 成熟考点1、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1、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A、背景:希腊工商业发展——物质基础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和推动平民地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B、 智者运动最主要的代表是谁?有何主张?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主张: “人是万物的尺度” 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含义?黑格尔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与以前的哲学家的研究相比,这句话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含义: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⒈)人才是衡量事物的标准。 (⒉)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最初表现。 2、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A、“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格言。所谓“认识你自己”就是把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人事和自己的心灵。人之为人,在于灵魂的求善,在于智慧和理性的高扬。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认为人人都应该承认自己无知,并努力寻求知识,改善自己的灵魂。 B、“美德即知识” 涵义: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观点评析: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美德与教育的关系结合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主要的哲学观点归纳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强调人的价值 尊崇人的理性 追求思想自由课堂练习 1、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 这观点应是( C ) A.人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考点2、了解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时间:公元14——17世纪地点:意大利——欧洲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国家代表人代表作(地位)意大利但丁《神曲》彼特拉克薄伽丘《歌集》《十日谈》“人文主义之父” 意义: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考点3、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1)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2) 西欧宗教改革家们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天主教神权统治,人文精神在西方得到了复兴。考点4、理解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和宗教改革的重要影响马丁路德的思想: 1、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获得拯救(信仰得救) 2、第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圣经》是信仰惟一的权威) 3、简化宗教仪式4、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意义:(1)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延续,人文主义运动在教会内部的表现。)(2)它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实质:用资产阶级神学取代封建神学(天主教神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课堂练习 1.文艺复兴的一位作家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这反映了(B) A、肯定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 B、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特征 C、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 D、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考点5、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时期国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张代表著作相同点高潮时期法国伏尔泰抨击 反对 倡导 提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都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倡导君主立宪制;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论法的精神> <波斯人信札> 卢梭 “人民主权” “社会契约”“天赋人权” 财产私有是不平等根源 <社会契约论> 德国康德人非工具人要自由也要自律《纯粹理性批判》课堂练习 1.“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说明作者(C) A.倡导君主立宪制 B.维护君主专制 C.崇尚人的自由平等 D.抨击教皇骗子式的说教 2、启蒙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B)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自然科学的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考点6、探讨启蒙运动的重要影响 1.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3.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启蒙思想成为人类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责任编辑:admin) |